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二十四孝 行佣供母
最新热门    
 
孝行当下(图)

时间:2010-7-29 11:45:41  来源:光明日报

 

     首届“铜锣湾杯”孝文化征文大赛已于7月1日正式开启,历经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孝文化,将通过这种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构建当代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同时,这也将促使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遵循科学发展观,以一种自觉的批判意识来面对孝文化,扬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向社会主义孝文化的转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一域。

    一

    孝自舜帝的“孝感天下”,至今已有4000多年,中国人从来都讲孝。孝具有永恒性。但孝作为道德行为,又总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舜帝当年面对父辈的虐待逆来顺受,曾感动天下。在他之后1000多年的孔子却对这种“愚孝”提出质疑,提出要“父慈子孝”。这对唐虞之时的孝德来说无疑是一种“淡化”,但对后世孝德延续来说却是一种贡献。

    挑战同样存在于当今。传统孝文化,面临着工业化的冲击,社会开放,生产发展,科技革命,时代节奏日益加速,现代理念崇尚创新,小农经济让位于社会化大生产,这使得诞生于农耕时代、习惯于千年不易的孝文化的稳定性受到了冲击,面临着城市化的冲击。在现代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与迁移加剧,大量农民从本土、从乡村向城市流动,使得前辈人曾拥有的经验,曾经的“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观念,以及包括“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失去了现时的依据,面临信息化的冲击。年轻人接受新信息快捷,这使得以往那种依赖上辈经验,向长辈学习的“前喻文化”的现象极大改观,有了上、下两代人互相学习或者老一代向年轻一代的学习,这意味着传统孝文化正发生转变。

    故此,传统孝文化如欲与当代社会相适合,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必须选择发展,实现嬗变,予以更新。传统孝文化有着明显的封建糟粕,其单向尽责的“愚孝”等保守性内容应予否定。但在摈弃其落后部分的同时,应使获得改造的孝文化回归文明社会之中,并居于主流地位。在习俗社会向理性社会发展时,要转变思维方式;主张代际公正,不薄今人爱前人。无论是人的生存需求还是发展需求,凡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分配,不应单纯以感性因素所左右,而应以理性思维来处理两者关系,实现社会保障,以代际公正获取代际双赢。

    二

    中华孝文化的精华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主张对生命及生命本源的尊重,其最初含意是“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对父母在物质上、精神上尽孝心。“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并且将孝由此推开及至社会,形成“博爱”与“广敬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