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说说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
说说光绪帝是被谁毒死的
说说蒙毅这个人
说说你怎样看陈独秀吧!
说说袁世凯!
说说古代的避雷针(图)
说说袁世凯!
说说光绪帝是被谁毒死的
说说隋炀帝的功过
说说你怎样看陈独秀吧!
最新热门    
 
说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图)

时间:2010-8-5 11:19:05  来源:凤凰网
sp;  第一项,岁币换和平。这一项包括两个问题。

    1,宋辽之间的地位。仅从誓书的内容来看,并没有“赐”、“贡”等字,所以表示双方地位是平等的。如誓书称呼上,虽然没有冠以“南北朝”,但誓文中则有“北朝”的字眼,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宋朝在其后半正式的承认了南北朝的称呼,但始终拒绝将之正式载于国书的称呼上,而契丹则一直力图让宋朝接受在国书正式称呼上以南北朝相称的事实)。事实上,自五代以来,契丹仅曾向后梁请求册封,与后唐、后周维持对等关系,后晋与后汉则在名义上为契丹藩属,因为宋继续的是后周,所以宋辽关系,原本就是平等的。而且终宋辽之世,两国无论在名义或者实际上,都是平等的两个国家。不存在谁向谁称臣的问题。这与宋辽与西夏有本质的区别。至于欧阳修修五代史搞小动作将辽国列为四夷,辽国马上也在史书上搞报复,把宋朝附于国史,这种小动作以及其他种种偷偷吃对方豆腐的行为是代表不了什么的。


    2,对岁币换和平的评价。对于此事的评价,素有争议。公允之论,若单纯视为耻辱,并不算公平。因为宋辽双方由此条约,的确享受了极长时间的和平,各位不要受《天龙八部》的误导,所谓辽兵常常到宋朝边界上打草谷,在此条约签订之后,绝对会构成重大外交纠纷。边境上的小冲突时时存在的,包括捕渔过界等小事,但是象《天龙八部》那样无法无天,视宋朝为无物,那不过是小说家的想象。但另一方面,若简单的将之视为一种贸易逆差的补偿,也有问题。这有两个原因,第一,现在中日学者早就研究过这个岁币的份量,因为宋朝绢产量相当惊人,二十万匹绢,有学者考证,不过越州一州的绢产量,因此这个不构成宋朝的财政负担;但是,有研究者相信,因为宋朝的银产量非常少,十万两白银,对宋朝的财政还是构成了压力。而且,日本有学者认为,宋辽之间榷场贸易,宋朝政府每年从中间获得到的白银顺差,只有五六万两。也就是说,白银方面,宋朝每年流失至少四万两。当然,这个问题上,宋人另有看法,如有宋臣就指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但不排除其有夸张之可能,所以在财政究竟构成多大损失,仍然有待进一步厘清宋朝对辽国的顺差究竟有多大。总之,宋朝把岁币给辽国皇室,而辽国的贵族则要通过贸易得到宋朝的货物,因此又制造了宋朝对辽的顺差。辽国皇室有了这笔收入,从此变阔,中京城都是用这笔钱修建的,辽国的贵族们能够得到宋朝各种奢侈品,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活质量大有改善,宋朝在经济上或者没有损失,或者损失在可以接收的范围之内,而换来了边界的长期和平。这是一个基本上各方都满意的局面,因此这个条约的基本精神才能长期贯彻与维持下去。但是,还有第二个原因,岁币造成心理上的打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绝对不能忽略的。甚至可能比那笔笔小钱更重要,所以不能纯粹从经济上来理解一个如此复杂的问题。即便它在经济上无害或者为害甚轻,不代表它在其他方面造成的损害不更严重。

    第二项,具体和平的内容以及逃犯引渡协议、军事互信协议。

    事实上,在这方面,誓书所载的内容只是原则性的。具体的细则是在此后的外交活动中不断完善的。小到在界河捕渔,大到互相通知国内的重要军事调动。双方有一整套交涉机制。举例来说,宋真宗封禅之前,曾经派使者通知辽国,以免对方疑惑。而辽国征高丽之前,也特意派人通知宋朝。

    第三项,赌咒发誓部分。

    以上是对“澶渊誓书”的一点简单介绍。

    顺便再说说我小说中常常提到的宋辽“兄弟之邦”。这个“兄弟之邦”,不是随口瞎说的,而是得到宋辽的官方承认的。双方约于兄弟,是发生在澶渊之盟后,所以没有载入誓书,但在后面的关南誓书中,得到了双方正式的认可,写进了誓书中。这件事是由辽国率先提议,在签署澶渊誓书之后,辽国大概非常满意,于是向宋朝代表表示,他们国主年幼,愿意与宋真宗结为兄弟,宋朝就一口答应下来了。但这并不代表辽国人胸襟宽广,他们小皇帝愿意叫宋真宗一声哥,那也是因为当时辽国是萧燕燕太后当政,小皇帝叫了一声哥,宋真宗也得叫萧燕燕一声婶。

    但不管怎么说,双方的亲戚关系就这么定下来了。国书上,比如辽圣宗给宋真宗国书,那得这么说:“弟大契丹皇帝谨致书兄大宋皇帝”。不过等到熬到宋真宗死了,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