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历史百科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朱永新:中国教育的人文缺失

时间:2009-6-29 14:48:16  来源:不详
继续教育,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当然这种影响不一定是某一个老师、某一所学校给予的,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在学校的体现。从世界范围来看,文艺复兴时的那种人文精神在今天没有得到发展,而是断裂了,因为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依然白热化。这些国家,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越来越注重人才的政治、经济价值,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存在价值,大家越来越多地把人当做一个工具,而不是把人当做人。

 

  在20世纪初,我们听到了一点民主教育的声音,听到了一点人文主义教育的声音,听到了永恒主义的声音,听到了要素主义的声音。这些是教育哲学的几个重要流派,所有的这些流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教育要重视人文,要把人类永恒的东西、人类的经典、人类的不懈追求,传递下去。什么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让下一代的人比上一代的人更有教养,更加文明。但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科学教育,科学主义观点、结构主义理论、高效率理论成为教育的主导潮流。大家恰恰忘了,人文和科学是社会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20世纪就是教育失衡的世纪。

 

  在课堂上,有多少老师真正用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是不是让孩子沉住气去读一部经典,让经典去滋润他的心田?很少。20世纪是远离经典的世纪,《巴黎圣母院》有多少中学生看过?它可以引导人们区别美丑,把握善恶。《安徒生童话》有多少小学生读过?它会告诉你什么是同情,什么是善良。孔老夫子的书有多少人读过?人文教育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善待生命,包括善待一草一木的教育。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应该崇尚什么,追寻什么,都是很值得研究的。怎样把人类文明、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给我们的孩子,要从教材改革做起。对于这样的问题的思考,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责任。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德育的关键是培养德性。现在有些人可谓“缺德”。德性的养成跟知性的养成不一样,而我们常常用培养知性的方法来养成德性。德育大纲化,德育课程化,德育系统化,讲的是条条框框,言之成理,但收效甚微。人的德性的养成,至少有三个基本规律。

 

  第一,人要活动。自然的活动、自主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养成德性。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玩游戏就很重要,因为人的德性,不是从学校中学的,不是从课程中学的,而是在玩中、在游戏中、在家庭中养成的。在游戏的时候,大家都遵守规则,凡事民主协商,这比你在课堂上讲一万遍要遵守规则有用。为什么?他不遵守规则,他就会受到游戏伙伴的指责,他就没有人缘,他就没有游戏伙伴,大家就不理他。孩子最痛苦的就是别人不理他。《小学教师》中那个孩子最痛苦的是其他的孩子不理他。有些孩子老师看不起,但在小伙伴眼里却是孩子王,他从其他孩子那里得到了快乐补偿。活动不是刚性的,但这样的方式却有效。记得一位驻北京的美国记者曾就中美教育问题作过评论,其中就提到过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美国的教育不会直接说“你要爱国,你要捍卫美国,你是美国人”,他们的政治教育是软性的,讲究潜移默化。我经常说,权利、责任、义务,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游戏中学到。我年少的时候,家中兄妹三人,我是哥哥,后面两个妹妹。像做家务,扫地、洗衣服、洗碗,根本不用父母亲去分配任务,反正活在那儿,就你们三个人干。我们毫无疑问,民主协商,我扫地,大妹妹洗衣服,小妹妹洗碗。有时妹妹也会帮我扫地。什么时候呢?我讲故事给她们听的时候。我甚至也讲故事给邻居家的小孩听,让他来帮我扫地。他们帮我干活,我就要奖励他们,给他们讲故事。当然,如果有好吃的,我也会说,你们帮我干活,给你们吃。吃东西时,小妹妹多吃一点。当哥哥的要保护、帮助妹妹,他有这个义务。就这样我们可以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这样的机会。他只能通过电子游戏去获得。他怎样形成德性?有些家庭非但不能培养孩子的德性,反而在做反面工作——不让孩子做事情。孩子一定要活动,能力只能在活动中形成,在教室里是不能培养能力的。你只有搞了大量的活动——演讲比赛、读书比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才能不仅培养能力,培养德性,也培养人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