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以虔诚之心作严谨之文——评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

时间:2009-7-21 12:31:35  来源:不详

 

 

 

《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  刘克敌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今年是陈寅恪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刘克敌先生新作《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出版,可说是很好的纪念。此书是刘克敌出版的第三本陈寅恪研究专著,收录文章二十七篇,分为“陈寅恪学术成就、治学特色”、“师友交往、学术传承”、“陈寅恪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共三辑。

 

    陈寅恪认为著史者“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刘克敌穷多年心力搜集大量研究资料,勤于著述,他从陈寅恪所遭际的时代、所熏染的学说、所交往的人物深切理解其治学特色、学术思想和学人精神,对其作“了解之同情”。刘克敌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近现代知识分子问题,对陈寅恪着力最深。历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政治的瓜葛太多,“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让太多知识分子昏了头,或附庸于政治的权势,或屈从于政治的淫威,最后失了气节、丢了性命的大有人在。陈寅恪却能终身超脱于任何政权之外,以生死力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这样的气节和骨气,在那样一个疯狂的年代真正可谓独一无二,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文化现象。本书中的《易代之际江南文人风貌一瞥》、《“说剑”情结与“速死”心态》、《千古文人国师梦》、《回首卅年题尾在,处身夷惠泣枯鱼》等文都深刻地论述了中国文人与政治间存在着的恩仇,引人深思。对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深入研究也引发了作者对当下知识分子的境遇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他在《“说剑”情结与“速死”心态》一文中说:“知识分子首先应该寻求一种精神流浪状态,以对现实状况保持双重视角,不轻信,不盲从。还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追求一种边缘状态,试图站在边缘眺望所谓的中心,然后关注那些同样处于边缘状态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和痛苦以及他们对中心的态度。”

 

    作者基于大量研究资料和长年的学术探索,对某些学术问题的研究较前人又深入了一层。如对于陈寅恪将王国维之死归于中国文化之沉沦,本书作者也持赞成态度。但同时作者又指出:“陈寅恪除借对王国维之死的评价表明他与王的文化观念一致外,也有对五四以来胡适、陈独秀等激进文化观之不满,此外还是一次与新文化运动提倡者的‘潜对话’或间接对话。”作者进而探讨陈寅恪与新文化运动之关系,一针见血地指出“陈寅恪与胡适在文学上的分歧,根源在于文化观的差异”。而胡适崇奉进化论,坚持实用主义的观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