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千丈幽谷 千手观音【图…
最新热门    
 
《幽谷的风》:消失的味道

时间:2009-8-17 11:30:02  来源:不详

说来惭愧,吸引我读完逸先生这套作品的最直接动因是老先生开头几篇文章,《始诸饮食》、《食之美》、《点心在北京》,全是谈吃食的文字。恐怕不少人会和我一样,喜欢看别人写吃东西。老人家谈吃的文章与现在的专栏作家最大不同在于总是怀旧,总是认为中国社会的味蕾并没有随着时代进步而获得相应发展。字里行间顽强地缅怀着似乎已经永远消失的滋味。这一特点在唐逸先生的文字也同样有所体现,这样的调子未免有些太不热爱生活了,也未免有些太怀旧了,这样的文章未免有些保守,有些空落,有些不知所云。所谓不知所云,是因为唐逸先生写的本就是失去的味道,那些老饭庄、二荤铺,那些当年生活在这个背景下的舞台人物,连同他们言谈举止间的范儿,早已顺风而逝,似乎无迹可循,让后来者只能想象。其实,这种文字怀的那份旧,恐怕不仅仅是一份味觉的记忆,而是整个中国文化在二十世纪经历的一份乡愁。这份乡愁,海峡两岸,不分彼此都曾经并正在品尝着,如果说海峡那边的梁实秋是对于实体意义上的故乡思之不得,只能把酒临风、惆怅不已的话,海峡这边的唐逸,饮食文字中却更有一番精神故园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无奈与创痛。相比较而言,这种无奈与创痛因为是亲睹亲历,甚至是亲手拆除,所以反倒比对岸的眼不见心不烦,遥望神州天上人间的怀念更加受煎熬一些,所思所想所虑,比起海外若干哲人智者,也更为准确靠谱一些——这正是我对于海外新儒家略感遗憾的地方。从追忆饮食味道到文化重建,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在唐先生这本书里顺理成章联系到一起。

 

唐逸先生精通数种语言,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哲学、神学、宗教学、社会学学等多个学科,自成一番大境界。尤为难得的是,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青年老成的今天,作为老先生,心态却非常年轻,《幽谷的风》一套三册,谈中国人的语言、价值观、宗教观念、国学、哲学、社会制度,无论是岩井俊二的电影还是开博关博,乃至中国文化思想在当下的种种热点,比如国学热,比如读经,比如普世价值,比如后现代主义、比如环保、比如垄断企业畸形的高收入高福利,唐逸先生都有话要说,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论,而是从一位有深厚东西方学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视角度详加剖析,娓娓道来。这种种话题背后,表达的却是唐逸先生对于文化中国这一故园的思念之情,是一介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对于这块土地上生活的芸芸众生一份责任和执着——即使在不少人看来,这份执着难免迂阔而不合时宜。

 

虽然涉猎甚广,唐先生的文字依然可以集中到一点,中国文化。按照唐先生的理解,所谓文化与制度的功能不同,其功能是安身立命:“一种文化体系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风俗信仰在一代一代人的繁衍中传习下来,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安于祖祖辈辈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便是民族的精神家园。语言的形式,交流的方式,生活的趣味,美学的偏嗜,饮食的好恶,居室的习性,园林的格局,景观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