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盛韵:陈尚君谈点校本“…
最新热门    
 
盛 韵:胡志德谈文言文的衰落

时间:2009-8-25 11:20:59  来源:不详
历史脉络,用一个词要知道它历史上的涵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复杂丰富的内容。虽然章太炎、严复也都承认改革是有必要的,但他们同时还是坚持应该保留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思想背景,不然的话就会迷路。

  到了“五四”,文言逐渐变成一个只在文学领域用的东西。“五四”前期严复、杜亚泉都说保留文言是因为文学上的作用,可二十年前,他们不讲文学,他们要讲论述,要表达思想。好像“五四”运动和甲午以后的文言维护者是不同的立场,过去是要用文言表达思想,到了“五四”已经没人这么讲,他们觉得这个斗争好像已经失败了。现在通常说保留文言是因为它的美,不是因为它能清晰地表达思想。可1900年左右严复和章太炎不讲文学,他们讲思想的表达力,这个很有意思。他们的意思很清楚,我们要保留中国历史里的东西,新学里面如果没有中国的地方是会有问题的,完全西方化他们觉得是不行的。所以说文言的功能从1900年到1920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从思想领域退守到了文学领域。最早发扬文学观念的是王国维,他认为文学是无用之用,当时已经是1906年,他把文字和思想分开了。“五四”时期关于文白的辩论多半是在文学领域展开的,因为思想领域好像已经让给别人了。

  当时中国还面临一种情境,就是教育普及问题很迫切。提倡白话的人说白话文比较容易教。他们的动机是不能怀疑的,他们有危机感,面对着发达、有工业化、教育普及的强大西方,他们由此联想到教育普及和语言之间的简单关系。早在 1900年前,马建忠说中国孩子不好表达是因为他们没有语法。文言文比较复杂,没有语法,难以教授和学习。所以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到了二十年代白话文变得那么欧化,是因为他们觉得中国语言需要一个比较好教的语法,好教就好普及。

  我看过王国维从日文译到中文的一些西洋哲学史著作,都是用文言翻的,而且概念也比较清楚。可见文言表达思想并没有问题。“五四”时期流行的很多逻辑都站不住脚,但是站不住脚的逻辑最后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胡志德:对,“五四”很多东西都是非常奇怪的。你看《东方杂志》用的是比较浅显的文言,道理讲得很好,可很多人比如钱基博就怪他们没有再进一步,用更清楚的白话。钱基博自己的文章还是用文言写的,真是太奇怪了。我看《东方杂志》和陈独秀的辩论,觉得道理都在《东方杂志》那边,但最后结果却不是有道理的一方得到认可。我认识杜亚泉的外孙,他说他退休以后专门去上海图书馆查外公的言论,想搞清楚外公是不是一般人说的那么反动,结果看了杜亚泉的文章后,觉得没有什么啊,讲得很有道理啊。最后他再托许纪霖找到王元化先生,给杜亚泉正名,开始平反昭雪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