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袁济喜:国学与诗兴精神
最新热门    
 
诗囊与诗簏

时间:2009-9-15 11:35:46  来源:不详

 

顺便说一句,那信中所说,“往返九千里”,是指他回到故乡,又返京去接家眷;逆旅,即旅店;簏,指竹篓、竹筐之类的东西。那时他来去匆匆,车船不定,实在是太忙,所以每写成一首,就扔到一个篓子里,到年终安定下来才加以整理。这个簏,就可以说是他的“诗簏”。

 

由此我想到,唐代有位大诗人李贺,他有“诗囊”之说。他是一位短命的天才诗人─他才活了二十七岁─从小就体弱。据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载:“恒从小豜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查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所说大体如此。虽然钱仲联先生〈李贺年谱会笺》中以为这些说法并不十分精确,相关的人、地、事,都不得确证。这是史家的研究方法。

 

但是我以为这事的情理大体还可信。不管如何,一位诗人,日常间随手写下所感或所创佳句,回来再加以整理,这总是合理的。那个时代没有铅笔和硬皮小笔记本,只好临时写成一纸,投之囊中。那位母亲每天要检查孩子的这份“作业”,怕他做得太多,有伤身体,也是实情吧。

 

李贺(字长吉)的这个故事,流传很广,而且后来就有一个“诗囊”的典故,一说诗囊,就是这事。从唐李商隐作〈李长吉小传》以后,一千多年以来,这“诗囊”的典故就广泛流传于诗人、作家间,随时诉之于笔端。

 

为什么?因为合情合理,合实际。如果说李商隐写李贺,或有传奇之嫌,那么清代龚自珍的事例可是他自己在信中说的,当然完全是实情,也完全可信。这种随写随投入诗囊或诗簏,以后再加以整理的创作过程,也是合情合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