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河北邢台发掘出三处古代…
小小情意温暖人心 南岳…
三代收藏毛主席像章600…
一家三代13个军人见证新…
一家三代七人患肝癌 已…
大学生自办网站代人跑腿…
一家三代“肝癌聚集” …
88岁军人为陵园整修奔波…
巧合!母女两代人分娩竟…
《新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
最新热门    
 
三代人心底的语文记忆

时间:2009-10-10 22:31:43  来源:不详

  70后、80后、90后三代人,有分属于自己的语文记忆。

 

  30年间,社会变迁、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一一映射于语文课本中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所勾勒出的老父伛偻的背影,成了很多人心底磨灭不了的印记。多少年过去,我们大多还会对语文教材中的某一段话、某一首诗记忆犹新。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江苏常州北郊中学的张校长,最喜欢的是中学课文《项链》,读书时他认为那是“挖掘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根源”。可多年后,给80后、90后上课时,他却告诉学生要注重挖掘课文中“关乎人性的东西”——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诚实面对灾难也是种勇气。生于1970年代的北京八中的孙老师,读书时最喜欢的作家是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了刻在他心底的经典。不过,他的90后学生们则一致认为余秋雨的《道士塔》,最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张校长、孙老师和他们的80后、90后学生,有着分属于不同年代的课本记忆,语文教材,也因此成了反映时代变迁的重要载体。

 

我的禁忌,与你无关

 

  同样是那篇《项链》,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的杜晓波老师有着和张校长类似的记忆。杜老师回忆:“我上中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是,要分析出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马蒂尔的虚荣。现在重读,却发现了马蒂尔是一种回归,她找到了她的位置,通过劳动获取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在杜老师看来,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二十几年前分析文章往往容易走阶级路线,跟政治联系得比较紧密。而现在,“更加关注人生,关注生命,关注命运,关注个人的痛苦与幸福了。”

 

  从做学生到做教师,杜晓波和语文教材打了二十几年交道。她说很羡慕自己的学生,“当年,我们只能在报刊上追着读的文章,很多都出现在了后来的教材中,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不过,和父辈们相比,70后已经算是幸运的一批人。“我们读书时,教材选编者的思想更为解放,因此像《项链》、《警察与赞美诗》、《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外国文学才有机会入选,它们拓宽了整整一代人的阅读视野。”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