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左言右史

时间:2009-10-16 9:32:31  来源:不详
 白居易诗:“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辅臣难做,为国祚计,逆鳞之举难免。古代谏官制度也不是摆设,谏官专挑皇帝错处,拾遗补缺,临是非舍命进谏,有时直说到皇帝恼怒发狠而不歇止,君臣事迹很多以此名世,虽是提着脑袋做事,公论终究以此为尚,觉着谏官原该如是,皇帝想杀谏官也得忌惮身后声名。史官类此,钱穆先生以为韩愈云“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道中中国史学传统精神,“政治上为奸为谀,掌大权,乘大势,得意一时,然史家乃诛之于后世。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史官须有独立精神,则书史亦为谏言,只一谏之当时、一鉴之后世耳。

    孟心史先生讲明太祖纳谏“英爽不落俗套”,如周观政“尝监奉天门,有中使将女乐入,观政止之,中使曰,‘有命。’观政执不听,中使愠而入,顷之,出报曰:‘御史休,女乐已罢不用。’观政又拒曰:‘必面奉诏。’已而帝亲出宫谓之曰:‘宫中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挡了事不说,还不依不饶,要皇帝面悔,太祖居然肯做。然太祖亦有拒谏而任性戮臣之事,如王朴“性鲠直,数与帝辨是非,不肯屈。一日,遇事争之强,帝怒命戮之,及市,召还,谕之曰:‘汝其改乎?’朴对曰:‘陛下不以臣为不肖,擢官御史,奈何摧辱至此?使臣无罪,安得戮之;有罪,又安用生之?臣今日愿速死耳。’帝大怒,趣命行刑,过史馆,大呼曰:‘学士刘三吾志之,某年月日,皇帝杀无罪御史朴也。’竟戮死。”君臣皆极刚烈,尤臣子不愿屈身苟活,命悬一线,一句活话不肯说。孟先生说:“可见帝之纳谏奇,拒谏亦奇,其臣之敢谏死谏尤奇。……以道事君,固非专以保全性命为第一义矣。风气养成,明一代虽有极黯之君,忠臣义士极惨之祸,而效忠者无世无之,气节高于清世远甚。盖帝之好善实有真意,士之贤者,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一为意气所激而掇祸,非所顾虑;较之智取术驭,务抑天下士人之气使尽成软熟之风者,养士之道有殊矣。”

    看上去很难理解,怎么愈“暴虐”越“忠烈”?要点则在帝有“好善之真意”。自然以今时眼光还是有人权保障免君王一意滥杀的好了。

    孟先生总说清季臣无气节风骨。读史需多棱来看,又如向来皆以晚明社会黑暗,马未都先生从收藏的万历青花小碗刻有“永享太平春”五字,说可见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有富足的一面。晚明坊间各类艺术繁荣是确实的。岂朝堂暗昧而致乡野得隙?原先某巨星“国人需要管”语出,舆论大哗;实则众生需“被管”几多方可得其所、安其生,是大学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