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女子为做上海人买两套别…
女子为向男友要回儿子两…
英国女子为骗救济让儿子…
男子为多得拆迁安置费与…
女子为宠物鳄鱼与丈夫离…
中老年男子为治病沙滩上…
女子为在网上偷菜拉邻居…
女子为留住老公自编自导…
钱文忠:孔子为何拜七岁…
女子为买鞋连逛七天商场…
最新热门    
 
视辫子为生命的王国维曾经剪过辫子

时间:2009-10-21 10:46:02  来源:不详
吴先生在这篇演讲稿中首次向世人披露:“清帝逊位后,罗振玉逃亡日本,先生也随罗东渡。先生的辫发本早已剪去,且平居西装革履,俨然是一新少年。” 

  吴其昌先生于1943年在武汉大学作了一次演讲,题为《王国维先生生平及其演说》,后来这份演讲稿刊于李劼人先生主编的四川成都《风土什志》上。吴先生系浙江海宁人,生于1904年。他于1925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王国维先生与梁启超先生招收的首届研究生。之后,他从王国维先生治甲骨金文及古史学,从梁启超先生治文化学术史及宋史。吴先生与王国维先生是同乡,吴先生在演讲中说,“入清华后,受教于课堂,先生满口海宁土白,当年同学诸君中,能完全把先生的话听懂的,只有我一个人。这因为我也是海宁人。”真乃乡音连心,听之更切。所以他对王国维了解最详细。王国维在36岁前,虽然对中国古史殊无兴趣,而是一个诗(词)人,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家,已出版《静安文集》、《人间词话》、《苕华词》、《宋元戏曲考》等,为何他在取得了这些丰硕成果后不思继续登高摘冠,反而要突然转向呢?吴先生说,“这与当时时代之风尚(背景)有不容忽视的联系。此时政治上‘戊戌变法’失败,梁、康亡命海外;学术上河南安阳殷墟甲骨发现。而当时在北京又时髦风行三种学问:a、康有为的“公羊之学”,替维新运动在中国找到理论根据。b、俄国对我国西北边疆有侵占的苗头,左宗棠拓边政策成功,这二块引起中国人对研究西北地理的兴趣。c、埃及巴比伦的地下史料的探究,引发中国人对周金文的研究。时王国维先生36岁,这一年(即宣统元年,1909年)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学部尚书,罗振玉北上任学部参书,王国维要随罗北上。张之洞到北京创立了京师图书馆,缪荃荪任馆长,王国维由罗振玉介绍入馆当编辑。第二年,闻名世界的《国学丛刊》出版,王国维意外获得一殊荣——受命起草该刊创刊号宣言。在‘宣言’中王国维斗胆提出了‘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这其实也说明王国维当了“国学丛刊”的编辑,一是要靠它吃饭,二是就此现状,你不能不钻研国学。荣誉之中引来了压力,就这样王国维依托自己的智商与自学经验,一头钻入了故纸堆,对古史与古文字学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头发后梳露出亮锃锃的宽头额,脑袋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粗粗的辫子,这是清朝男士特有的一种形象。辫子,又历来在对王国维的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在王国维身上更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忠清及至自沉后说他殉清,他的文化保守形象等都与辫子有关)。吴先生在演讲中这样描绘王国维先生:“刚才主席提到各位对先生的景慕,恨不及亲炙其声音笑貌,从外貌看来,中年以后的先生,肤色黧黑,颌上留两撇八字胡须,秃顶,脑后拖着一条小辫发,说话时露出长长的两个门牙,其余的牙齿脱掉很多,经常穿一件长袍,外面套上马褂。初次看到这位鼎鼎大名的学人,是不免使人感到失望的。”传说中王国维肯可失去一切也不能割了辫子,他视辫子为名誉生命,但吴先生在这篇演讲稿中首次向世人披露:“清帝逊位后,罗振玉逃亡日本,先生也随罗东渡。先生的辫发本早已剪去,且平居西装革履,俨然是一新少年。”王国维曾经剪掉过辫子!这不啻是一种洞穿层面的材料,也无疑对王国维的心理研究,文化现象研究都有极重要的重新审视的启迪作用。 

  王国维留给我们的又一疑难问题,是他在清华任导师,为何不肯去北大任导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史实:1917年先生41岁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委托马衡聘先生作教授遭谢绝;1918年又书聘仍遭谢绝;1920年马衡第三次来聘,罗振玉亦劝先生就任,先生又一次推托。到1922年北大张嘉甫第四次携马衡书札并200元来聘,先生才应允作“通讯导师”。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吴先生在演讲中亦为我们作了回答:“北京大学研究院成立后,拟聘王国维先生前往讲学,但因为北大在‘五四’时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革命空气一向浓厚,先生忠于清室,不愿应聘,仅仅答应担任校外的特约通信导师。”可“不久,蛰居故宫称帝制自娱的溥仪,忽召先生入南书房行走。先生自省以诸生蒙特达之知,惊为殊恩旷典,急束装北上”。此一推一允,一缓一急之悲喜剧,发生在一个大学问家身上,真令人匪夷所思。有时候确是这样,一桩很大的事情,起因会是很小或者是常人意想不到的点上。 

  王国维在清华应聘作导师,也有一番曲折。当时梁启超先生推荐王国维先生在清华研究院作导师,罗振玉竭力阻止,原因是因为梁启超曾赞褒段祺瑞马厂起义之役,素为遗老们切齿痛恨,所以罗会竭力反对王国维去清华园任教。弄得王国维非常尴尬,进退两难。后梁启超通过溥仪皇帝的英文教师庄士敦代为在皇帝面前疏通,结果溥仪同意,在一次王国维去天津请“圣安”时,皇帝向他说“为学不比做官,大可不必推诿”,王国维才“奉旨请讲学”,应聘上清华当导师。这又是吴先生的演讲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史料。 

  然蜚声海内外的《流沙坠简考释》(1914年在日本东京出版时名《流沙隧简》)吴其昌先生说是“第一卷第三卷署王国维名,第二卷署罗振玉名,”值得指出的是,吴先生在演讲中是记错了,在《流沙坠简考释》一书中,第一第三卷是罗振玉署名的,第二卷《屯戍丛残考释》才是王国维署名的。 


  沧桑世变,斯人已逝,但昨日之语,于今仍会闪耀光华,这大概就是人们天天在评价事物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价值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