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诗石留题藏身石桥下

时间:2009-11-10 11:10:59  来源:不详

 

底部仍保存原貌的“诗石桥”。

 

 

文物工作者坐木筏进入山涧考察。

 

“失踪”数百年的岭南名胜

    游诗石桥题名小记

    藤花蔓草纷披岩侧,风来香气不辨所从……遂呼小艇载酒沿流往复,兴酣捉笔向石壁留题洒墨,杂进触景成诗……

 

廖燕

 

    “藤花蔓草纷披岩侧,风来香气不辨所从……遂呼小艇载酒沿流往复,兴酣捉笔向石壁留题洒墨,杂进触景成诗,计得二十一首,纵横欹仄,字画皆带醉态……是日遂成胜游焉。”清代著名文学家廖燕在《游诗石桥题名小记》中描述了千年古郡、著名的“马坝人故乡”曲江“诗石桥”诗酒留芳的胜景。由此而闻名海内外的“诗石留题”这一古代名胜,被许多专家学者苦苦寻觅多年却杳无踪迹。

    记者昨日获悉,经过韶关市曲江区的文物工作者锲而不舍的搜寻与考证,一直被认为被岁月侵蚀而湮没于尘土间的这一岭南名胜依旧保存于世,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的它竟藏身于一座现代水泥桥下。    

    古诗成为“解谜钥匙”    

    千年古城韶关在清代曾经有著名的“曲江二十四景”,一直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的对象。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著名的景观早已消失于岁月侵蚀之中。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曲江区文广新局副局长禤细贤告诉记者,他内心就藏着一个理想,希望能通过寻找这些著名胜迹,复原古曲江的二十四景。其中,“诗石留题”一景是研究人员倾注了最多心血的一个景观。

    据介绍,因为史料只有“诗石桥在贤二都”的记载,而古代曲江贤二都在哪里?“都”是古代的行政区域,有资料可考的大塘一带曾经是亲贤二都,是否史料记载有出入或少写了一个“亲”字,是否“诗石留题”就在大塘一带?这一问题近10年来一直困扰着禤细贤的心。近日,借开展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禤细贤决定再一次寻找“失踪”数百年的著名“诗石桥”。

    禤细贤多方查阅历史文献,偶见一篇廖燕写的《游诗石桥题名小记》,其所作的《游诗石桥题名小记》与“诗石留题”一景考证关系重大。据康熙26年出版的《曲江县志》记载,该景观地理位置是“去府治西南十五里有涧……源出阳山”。仔细查阅古今地图,这一带仅有一条溪流,地点就在武江区西联镇赤水村附近,只要找到这条小溪和相关参照地,不就能找到“诗石留题”?

    发现:石桥下别有洞天

    现场由于韶关新城区的开发,地形地貌也难辨原样,文物工作者准备无功而返的时候,一条公路水泥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钻到桥旁的一处突出位置定睛一望:那座现代的公路桥底竟然隐藏着一条典型的中国石拱桥。

    文物工作者们找来了一艘小艇顺着溪流而下,准备到桥底一探究竟。船行山涧,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新天地,廖燕笔下的意境逐一展现在人们面前。山涧很深,溪流弯曲,“两旁皆石岸”,“藤花蔓草纷披左右”,一一与古诗描述的相对应。来到桥底,抬头上望,水泥桥下面赫然隐藏着一座精美的石拱桥!桥的石块是无灰浆砌成,有些石块上刻有文字,只是风化严重,不能连贯读出文字。禤细贤等研究人员初步判断,此桥与古代史料记载吻合,这极有可能就是多年寻觅无果的“诗石桥”。

    据附近村民说,该桥经过两次改建,第一次是1973年铺上水泥桥面让车辆通行,第二次是2007年进行加固以承载更重的车辆。

    保护:迫在眉睫

    令文物工作者们担忧的是,随着韶关新城区的开发和韶关新火车站的即将启用,古桥所在的西联镇的赤水村越来越兴旺,这里将建起许多高楼或商业区,古桥的保护已迫在眉睫。文物工作们希望这一景观能列入保护范围,为后人留下一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蕰的场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