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90后”女大学生:白毛…
安徽给10名外国专家颁…
“十一”黄金周中国大部…
最长黄金周恐成“黄金粥…
职业“黄牛”倒卖吉日婚…
专家:西汉军事家张良恩…
“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谁…
派出所夜查“黄赌毒” …
山东潍坊女市民争穿“黄…
最新热门    
 
“黄泛区”考古延续文明 60年硕果传递文化

时间:2009-11-25 10:38:14  来源:不详
商丘,历史上有名的黄泛区,是一座城下叠压着七座城池、埋藏着4000年古城遗迹的名副其实的古城。 
  在“隋唐大运河”申遗的背后,商丘市文物保护走过了60年。这些年来,商丘市不仅摸清了不同时期的文物埋藏情况,还改变了对黄泛区考古学文化的传统认识,也为同类地区的文物普查积累了经验。
  “隋唐大运河”申遗背后
  2007年,历经千年风霜的隋唐运河商丘段故道再一次引人注目,她从城市记忆的深处悄悄复苏过来,商丘人期待着她抖落尘土,重新唤起那失忆的千年梦华。 
  为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按照国家文物的工作部署,商丘市2007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30余人,分六个考古工作队对大运河商丘段全线进行了考古调查,搞清了大运河商丘段基本情况。发现了商丘古城,永城老城,夏邑会亭镇、济阳镇等疑似码头。夏邑县济阳镇西街还保留一段大运河故道水面,水面长2000余米,宽 30~50米不等,这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河南段郑州以东唯一保留故道水面的地方,可以借以恢复大运河“隋堤烟柳”历史景观。 
  千年古运河 悠悠怀古情。当我们行走在商丘古运河的历史文化长廊里,一片碎瓷、一块碑石、一寸锈铁,这些文化碎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形成强大的历史文化信息流。我们被这些信息流挟裹着,仿佛进入历史隧道,发思古之幽情,想千年之古事,情难自禁,一唱三叹。
  为了做好大运河商丘段的保护及宣传工作,商丘市文物管理局组织编写了《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内部刊物,商丘市政协与商丘市文物管理局联合编辑了《商丘文史资料——隋唐大运河文化专辑》。通过这些形式,宣传大运河商丘段的文化内涵,宣传大运河商丘段的文物保护及申遗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提高广大民众对文物保护,大运河申遗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昔日,千年流淌的隋唐大运河带来了商丘古城的盛世繁荣;如今,这条大运河和这座古城将是申遗的一丝金线穿起的一颗璀璨明珠!
  “黄泛区”文物瞩目世界 
  商丘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厚重的文明,遗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和物质文化财富。回望商丘的文保历程,一次又一次地将历史的身影推进民众的视野,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斑斓璀璨。 
  据了解,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许多文物历经战乱,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亟待抢救。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与发展阶段,上世纪60年代的发展和曲折阶段,文物机构从无到有,文物队伍从小到大,文物保护管理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起来。
  1984年,商丘博物馆成立,并于10月1日举行开馆典礼,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中国商丘火星台(阏伯台)学术研究认证会”在商丘召开,来自国内考古、天文学方面的2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经过考察论证,一致认定火星台(阏伯台)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台遗址。1996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保单位,归德府城墙和芒砀山西汉王陵墓群各列其中。
  60年的执著追求,商丘考古硕果累累。1976年,商丘地区文管会对柘城县安平大毛墓群进行了部分发掘;1981年,在柘城县孟庄遗址出土铜鼎、铜、铜觚各1件,这是首次在商丘境内发现多件商代铜器,对研究商文化具有重要价值;1986年,发掘永城县芒砀山僖山1号大型石型墓,出土金缕玉衣1套,玉璧数十块等珍贵文物和众多精美器物,金缕玉衣曾到美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及国内多个大城市展出,受到国内外关注;1991年起,由美国哈佛大学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开始在商丘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活动。调查确认了宋国故城,发掘了柘城李庄遗址、虞城马庄遗址、睢阳区潘庙遗址。在李庄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的连排房屋和九头牛祭祀坑,为探索先商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1992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开始发掘永城芒砀山保安山二号墓(梁孝王王后墓)及梁孝王寝园遗址,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商丘文物逐步走出河南,名扬全国,瞩目世界。
  三次“普查”延续文明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新中国的文物普查共进行了三次:1956年,商丘专署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1984年,商丘地区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历时三年,全区共登记文物点八百余处,初步掌握了全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底数。当前,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处于转型时期,文物保护领域正在不断扩大。我市文物工作逐步加强对工业遗产、农业遗产、乡土建筑、老字号、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等新型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为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自 2007年4月我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传承把昨天的历史寻找,把今天的文明延续。 
  一片瓦、一块砖就是一段历史;一块石头、一块残碑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几句碎语就是一个文化遗产……在泥泞的田野小路上,在古建筑调查现场,在浩瀚的资料堆里,文物工作者带着对文物普查深深的爱在不断地探寻着。辛勤的劳作,换来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商丘市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170处,其中新发现3230处,复查940处,各级财政投入到普查工作的经费达100多万元,商丘市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李景曾 刘昭允 邵秋 张学恒)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