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大葆台西汉古墓:穿越两…
大葆台西汉古墓:穿越两…
大葆台西汉古墓:穿越两…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直…
最新热门    
 
大葆台西汉古墓:穿越两千年直面神秘古墓(3)

时间:2009-11-29 10:03:56  来源:不详

 ■“渔”字铁斧

 

西汉时期,青铜器已经走向衰落,铁器得到很大发展。在大葆台汉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铁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号墓当中的“渔”字铁斧。

    乍一看,这把斧子没什么新鲜的。斧柄因为是木质的,经过两千多年时间,早都烂掉了,只剩下孤零零一个斧身。斧身呈梯形,两侧略带弧形,上面有铸造的痕迹,为铸铁产品。不过,如果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斧子的一面有个凸起的“渔”字——这是渔阳铁官作坊的标记。渔阳郡的故城,就在今天北京密云县的西南。学术界认为,这一发现是西汉“盐铁官营”政策的重要证据。

    西汉初年,统治者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了“盐铁官营”政策,由国家垄断经营盐和铁,并且设置行政机构进行具体管理:在中央于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业;在地方各郡县设立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在铁器方面,官府直接组织开矿冶炼、铸造器物及销售,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渔阳郡的铁官作坊,正是在那时设立的。大葆台出土的“渔”字铁斧,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换一个角度想想,在斧身标上代表产地的“渔”字,是不是也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先民,就已经有了“产品标志”的意识呢?

    ■透雕双面刻墨玉舞人饰件

 

玉是一种矿物,分为硬玉和软玉,质地细而有光泽,可用来制造装饰品或做雕刻的材料。中国有着悠久的玉文化历史。北方的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5000年)当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造型精巧,形态传神。南方的良渚文化遗址(距今约5250年-4150年)当中,也发现了不少玉琮、玉璧、玉钺等,造型严谨,对称均衡。周代重玉之风极盛,祭祀时兼用玉器,宴享只用铜器。儒家学说兴起后,崇尚“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理念,玉被赋予了崇高的道德内涵。到了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这一说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用玉殓葬,是中国古代厚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非要把好端端的玉器埋到墓里去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古人认为玉是致密温润的,能够保证肉体不腐。此外,以玉殓葬还可以炫耀财富,显示墓主人尊贵的地位。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出土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的金缕玉衣,由2498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约1100克,这一发现轰动了海内外。

    同是西汉诸侯王,既然刘胜死后能穿金缕玉衣,那么刘建呢?大葆台汉墓是否出土了金缕玉衣呢?遗憾的是,由于墓室早年被盗,考古工作者只找到了部分玉衣残片,以及一件嵌玉的龙头枕。不过,凭借这些发现,足以判断出墓主人下葬时身着玉衣。

    虽然没能找到完整的玉衣,但是大葆台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多多少少弥补了一些遗憾。图中这件文物,就是透雕双面刻墨玉舞人饰件,简称“玉舞人”。它出土于2号墓,墨玉质,扁平长方形,高5.5厘米,上端为圆角,两面皆以镂雕线刻舞俑人像,身着长裙,弯腰甩袖,可谓灵动飘逸、栩栩如生。玉舞人的上下端各有一个小孔,便于穿系和悬挂,属于装饰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