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清朝最牛闲人:无官无爵…
清朝最牛闲人:无官无爵…
清朝最牛闲人:无官无爵…
河北保定“最牛违建”三…
青岛曝最牛官腔:全部按…
网传“最牛”转让残疾人…
成都又见最牛司机 一边…
“最牛公交司机”停工 …
国内最牛交警执勤台:百…
网友总结国人最讨厌10个…
最新热门    
 
清朝最牛闲人:无官无爵黄带子杀人不偿命(4)

时间:2009-12-3 10:41:12  来源:不详

盛京是清王朝的陪都,设有一套完整的政府衙门。盛京城本来就不大,各衙各署占去了很多地方,再加上八个铁帽子王的王府,到哪里安排这七十户地位高、脾气大的龙子龙孙住下呢?跟老百姓住在一起,肯定不行,且不说黄带子们会不会生事,就是安全问题也没有保障,万一哪个黄带子出了事,谁担待得起啊!

幸亏黄带子们在路上走得慢,使得盛京的官员们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为他们准备了一个较为理想的住处。

小东门外立起了一座新城,这座新城就建在现在天龙家园小区的西北角,过去是小东卫生院的所在。城四面修有高高的围墙,四角建有角楼。城内共有七十个四合院,每家一个独门独院。房子宽敞明亮,正房一铺万字炕,西墙处供着祖宗板,院子里立着索伦杆。为了讨黄带子们的欢喜,官员们给新城起了一个很贴切、也很能显示尊贵的名字——宗室营。

宗室营之所以建在这里,是因为此处在盛京城的东面,东面是满人的祖地,当年的王气就是从东边逶迤而来。而且,离宗室营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三陵衙门。现在这座老房子还在,房顶上长满了高草。三陵衙门是清庭专门为保护关外三陵设立的机构。黄带子回盛京,名义上不是发配,而是回来佑护祖陵,靠近三陵衙门,佑护起来倒有许多方便。

辽宁日报原农村部主任、资深记者金静之的先人应该就是那批从北京发配到沈阳的黄带子。谈到敏学事件,她说,这件事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我的爷爷就是佑护北陵皇太极墓的。我爷爷不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没有爵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北陵去。奶奶活着的时候,总跟我们说,你爷爷可不是一般人,他是黄带子,龙子龙孙啊!金静之现在还记得,奶奶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神采飞扬。

在盛京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

黄带子初到盛京,生活得很是惬意。拿着皇家的丰厚俸禄,不愁吃不愁喝。地方官员对他们恭敬有加,百般呵护。那时候盛京城的鹰市、鸟市、茶楼、酒肆,随处可见黄带子的身影。黄带子不喝醉时,一般也不闹事,就是喝醉了,也闹不起大事。因为地方官员早就告诫过百姓人等,黄带子骂你,你不要还口,黄带子打了你的左脸,你再把右脸送过去。谁要是敢逞一时之强,惹恼了黄带子,出了事自己负责,黄带子可是杀人不偿命的。所以,盛京人对黄带子多是敬而远之,见了黄带子,知趣地往旁边一让,再说几句虽肉麻却让黄带子很感受用的话,黄带子也就无从发火。可以说,黄带子来到盛京,虽然带着一肚子的怨气,却并没有把盛京搅得鸡犬不宁。

就像永陵后的启运山那十二个高高低低的山峰,神奇切合着满清十二帝在位时间的长短和国运的兴衰一样,黄带子的命运也随着大清的国运而大起大落。按清代宗室的规定,黄带子继承爵位,除开国元勋受皇帝特批的外,其他的一律随年代降等袭爵。就是说,第一代接袭的如果是亲王,那下一代只能承袭郡王,如此类推,越袭越小,接到最后也就没有爵位了。满清末年,盛京城里的黄带子大都已没有爵位,而且,随着国势式微,能得到的俸禄也越来越少,大多数黄带子家已经入不敷出,只能靠典当变卖过日子。曾经出入鹰市、鸟市、酒肆茶楼的黄带子成了旧物市场和典当行的常客。再后来,实在没有东西卖了,有人便卖了宗室营的房子,搬到外边买下便宜的房子住,省下一笔钱养家糊口。

金静之说,她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不在宗室营。老人今年八十岁,1929年生人,此时清廷已经退位18年。如果说,黄带子的衰落是从满清末年开始的,那么,二十多年的持续衰落,足以把一个辉煌从山巅摔进谷底的烂泥里。

宣统三年,赵尔巽调回盛京,出任总督。感于东北教育落后,赵尔巽报请朝廷批准,用皇饷银建了一批学校。见赵尔巽竟敢用皇家的钱来建学校,身陷困境、对皇饷银盯得很紧的黄带子群情激愤。但此时的黄带子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霸气,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地在赵尔巽的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尔小生,生疮长病;下联是:巽下断,断子绝孙。联是藏头的,上下联头一个字连起来正是赵尔巽的名字。赵尔巽看了对联后,知道是黄带子所为,提笔把对联改了几个字,变成:尔小生,生生造化;巽下断,断事公平。随后,又在府门前自拟一副上联:三年三月赵三哥复来东三省。光绪三十一年,赵尔巽曾任盛京将军,受过黄带子不少窝囊气,后调往南方任职。如今再次回来,今非昔比,黄带子已是昨日黄花。赵尔巽此联看似平淡无奇,内里却暗藏锋机,明明白白告诉黄带子,我赵三哥又回来了,你们接招吧!但这种具有挑战意味的上联贴出去很久,也没有人前来应对,黄带子此时的处境与心境可想而知了。

黄带子是沈阳历史的匆匆过客,惊鸿一瞥,昙花一现,没有留下多少史料记载。那座威仪凛凛的宗室营也在多年的战乱和风雨的摧残下消失了踪影。上世纪六十年代挖防空洞时,附近的居民在当年宗室营的所在挖出了很多条石和大块青砖,想象着这里应该住过达官贵人。却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这个地方曾经叫宗室营,这里曾经住过七十户从京城迁来的黄带子。

不过,黄带子也留下了可以流传千古的东西。当年黄带子在北京无所事事的时候,有人票起了戏班子,为唱戏的唱曲的写了不少优美的唱词,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乾隆年间,黄带子所写的唱词被结集出版,取名《子弟书》。七十户黄带子被发配盛京,《子弟书》也被带到了东北。现在火遍大江南北的东北二人转,很多传统唱段的唱词都是改编自黄带子留下的《子弟书》。

延伸阅读:清朝优待宗室 年俸可达一品官年俸50多倍

本文摘自《正说清朝三百年》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作者:林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