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畅海桦:晋学的四大特征

时间:2009-12-18 11:07:53  来源:不详

山西发展历程表明:源远流长的晋学在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充实,并表现出强有力的人文支撑作用。我们将晋学的特征概括为:一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之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地区;二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晋地成为民族大融合的纽带;三是晋学的法治思想;四是商品经济相当活跃。试做分析如下。

 

  山西境内山脉纵横,西吕梁东太行简以太岳山,东南及南部有中条山;河流交错相聚,汾河、涑水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遍布各地。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在晋楚“城濮之战”前,子犯曾对犹豫不决的晋文公说:“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山西自此之后被称为“表里山河”之地。山西又地处黄土堆积深厚的黄土高原腹地,土壤疏松肥沃,能够给人类提供生活保障;山西的矿产资源也是非常丰富,有运城的“潞盐”、垣曲中条山的铜矿、襄汾、翼城县的塔山和中条山的铁矿等。《汉书·地理志》记载“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也由于这两个独特的优势,造就了晋学的四大特征。

 

  尧、舜、禹时期,中华文明已步入成熟阶段了,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指出“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他们之所以在晋南建都,除了看中的是这块土地上五谷丰登外,再一个就是盐池。有了人类必需品的盐,就能进行贸易交换,从而获取大量财富。

 

  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晋国的周边国家都不产盐,盐成为晋国与之进行贸易的重要商品。铜“戎生编钟”铭文记载,在晋昭侯六年即公元前740年,晋国商人戎生带了一千辆车盐去河南繁阳换“金”,这个“金”估计是铅、锡一类的铸造青铜器的原料。接着,晋献公从赤狄手里夺取了盛产铜矿的中条山,铸造了风靡中原的“晋式铜器”,奠定了晋国成为春秋五霸的物质基础,在侯马发现的铸铜作坊便是铁证。在当时晋国的中心区的襄汾、翼城一带有储量巨大的铁矿,当铸造铜器的熔炉温度不断提高到能够溶化铁矿时,铁器就应运而生了。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最早生产铁器的国家,范宣子铸刑鼎、侯马东周墓中出土的铁带钩、铁针都是有力的证明。秦以后至今,山西生产的盐、铜、铁等,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山西自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

 

  山西境内山河呈南北走向排列,导致山西自古就成为沟通中原和北方草原的一条天然通道,也成了从新石器时代至今一万年间,多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互交流、融合的大舞台。仰韶文化时期来自关中的半坡文化向山西扩张,其因素已经到达临汾盆地;起源于晋南的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几乎占领的北半个中国,它与辽西地区的古文化碰撞后产生了红山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曙光;也为“尧都平阳”创造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条件,而“尧都平阳”已经在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古城和观星台得到证实。两周时期的晋国和四周犬牙相错的少数民族通过通婚、联盟、贸易等形式进行了民族大融合,悼公“魏绛和戎”开创了三晋时期赵国“胡服骑射”的先河;秦汉以来,实行和亲、通商的安抚政策,鼓励匈奴人到山西定居;两晋时民族融合的规模再次升级;“五胡乱华”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民族大熔炉使得山西成为文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春秋时期晋国变革先起,首先是政治上的洗礼。晋国率先举起了革除旧礼的大旗,春秋初年的“曲沃代翼”,打破了嫡长继承的宗法礼制,晋献公时的“诛灭公族”摧毁了血缘宗法系统;其次是经济上取消旧的公田制,废除劳役税,采取了按亩征收的实物税,宗法奴隶经济基础被瓦解;再次在人事上“奖励军功”,不仅“庶人工商”可以入仕做官,而且“人臣、隶圉免”也可除去奴隶身份,这就意味着,国家人事的安排只看有没有功绩,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