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打黑局长王立军:铁面无…
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
钱文忠赞同王立群观点:…
王立群:中国需要整容的…
最新热门    
 
王立嘉:一副过于自得的挽联

时间:2009-12-22 10:10:28  来源:不详

文言、辞赋在今天的意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文字,这个道理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在白话文的今天,那些数百年前乃至数千年前的文言文、诗词歌赋依然感动着我们,依然在形式上被许多人喜爱、使用,这个事实也应

该是没有疑义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文言文、诗词歌赋悠久的活力何在?这些形式能否更深刻地融入今天的生活?

 

  读者王立嘉先生致信本报,对本报刊发的一篇文章提出看法。他探讨的是一副挽联的写作,而我们今天刊发这篇文章,则是想以此为由头,倡导大家关注、探讨文言文、诗词歌赋在今天的意义,以更好的继承、发扬我们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本报将专辟版面,供大家讨论。欢迎广大读者赐教。

 

本报编辑部

 

  8月5日的“中华读书报”,刊登了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龙协涛《我为季羡林先生撰挽联》的文章。专门写文章介绍自己所撰的一副对联,详谈创作过程及作品的佳妙,十分罕见。若非高度满意,大概是不会这样做的。从文章看,龙先生对这副挽联的满意确实非同寻常。据文章介绍,季老逝世后,在朋友“应拿出自己的才华创作一副高水平的挽联”的鼓励和期许下,龙先生经过许多天酝酿苦思,某日突来灵感,下笔时如有“神助”。后又与朋友对挽联的命意反复切磋,对平仄对仗数次推敲,终成妙作。他自称这副挽联“是难得的佳构,读起来抑扬顿挫,余韵无穷”,“明白晓畅中优雅精致,朴素平实里透巧思韵味”。我想,无论古今,对自己的联语或诗文感觉如此之好,评价如此之高,大概可以叹为观止了。在经过几千字长长的铺垫后,龙先生隆重推出了自己的挽联:

 

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

 

德誉贻天地辞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