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春节音乐会扎堆 金色大…
广西深山挖出140岁金色…
陕西佛坪发现世界上第五…
伟人身后的红色大姐卓琳…
男人吃草女人食肉 新新…
最新热门    
 
从金色大厅回归金色原野

时间:2009-12-24 11:44:45  来源:不详
金色大厅的艺术泡沫,业已被轻轻挑破——用钱堆出来的演出,哪怕是在海外,哪怕是在仿佛拥有点石成金魔力的金色大厅,非但不能身价百倍,还可能徒增笑柄。那么,竞相去跃洋“龙门”的“鲤鱼”们,真正属于它们的江河,在哪里? 


  有意思的是,热衷于金色大厅的,往往是民族艺术团体。没错,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应该走出去,亮一亮中国艺术高山流水的泱泱气派。然而,民族的,更不能丢了根儿,失了魂儿。那么,根在哪里?魂归何处?


  当年,梅兰芳改革京剧艺术,可以说是看着观众的眼色进行的,观众叫好,戏码叫座,他才敢肯定自己的探索。梅兰芳唱遍大江南北,迷倒无数观众。同时京剧界也人才辈出、名角如云,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观众遍布全国。有了国内酝酿的艺术精魂,梅兰芳的赴美演出才水到渠成,大放异彩,让京剧艺术远播海外。


  现在呢?越剧老演员王文娟不久前还忧心忡忡:越剧本来就是“草根文化”,离了观众,哪还有根?“当年我们一天要演二三场,现在青年演员一年才演二三场,怎么行?”
  民族艺术不是没有观众。每当有城里剧团“三下乡”,乡村无不观者如堵;白先勇的《牡丹亭》进高校,也一票难求,粉丝无数。观众在哪里?不在金色大厅的赠票,而在社区、在学校、在乡村——那里才是民族艺术的金色原野。


  远离金色原野,民族艺术注定失“魂”;就算进了金色大厅,也难逃落“魄”的尴尬……李泓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