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原创新漫画《三国演义》…
《2012》:平淡有余创新…
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点…
台州“一元老人公寓”:…
奥巴马自创新词 奥氏火…
宁夏将举办引进海内外高…
中国历史上改革为何多失…
朱清时院士警告:创新力…
两男子划皮艇冲下57米高…
最新热门    
 
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大师——记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赵元任先生

时间:2010-1-20 11:56:00  来源:不详
现代汉语方言语音系统和北京音系的研究,改变了长期以来汉语语音研究中重古轻今的倾向。我国已故著名音韵学家张世禄曾说:“赵元任先生是我国采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研究汉语音韵的前驱者之一。” 

 

    国音的研究,也就是现代汉语标准音的研究,是赵元任先生语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对老国音和新国音都做过系统研究。20世纪20—30年代,他对北京话的语音语调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在20年代论文《北平语调的研究》中,他对北京话的语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立了汉语语调的研究模式。文中关于口气语调的论述、分析和描写突出体现了他的学术创新精神,这方面的研究以前没有人系统地做过。赵元任在论述中性语调与口气语调的关系时,运用自己扎实的数学功底独创性地提出了“代数和”理论。他在30年代的论文《中国字调跟语调》中则讨论了汉语声调和语调的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50年代,他又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汉语字调和语调的关系。虽然有的学者并不同意他提出的“叠加”理论和“代数和”理论,但不可否认他为人们找到了一种新的认识方法。在语音研究方面,赵元任先生不仅是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把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的学者。 

 

    在汉语语法方面,赵元任先生是第一个也是最成功地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学者。1948年赵元任先生出版了《国语入门》(后由李荣先生编译为《北京口语语法》,开明书店1952年)。此书率先引进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方法分析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建立了一套新的语法体系,给汉语语法研究带来了新思路,奠定了此后一个时期结构主义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格局。此书虽然借鉴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但又不拘泥于这一学派的理论方法。他以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善于发掘材料,这种重视从语言事实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可以说此书是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奠基作之一,在语法分析的理论、方法和体系上对以后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赵元任先生还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先行者,他在社会语言学方面所做的研究,其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虽没有对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方法等重大理论问题做过专门论述,但对社会语言学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却曾做过深入的研究,并发表过相当精辟的见解。他在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涉及语言的社会属性、语言变异、语言接触、语言社会应用等方面。在其中多个研究方面他仍体现了一贯的学术创新精神。他于1931年发表的《反切语八种》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讨论语言集团变异的文章。这是一篇比较全面系统探讨从语音形式构成秘密语的论文。不仅细致描写了反切语的形式特点,还对其使用范围及其社会功能做了一些讨论和分析。他在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也有独到之处。由于他精通多种外语,因此经常从双语教学的角度,特别是从语言比较的角度来阐述问题。他吸收了直接教学法和听说教学法的合理成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素养,富有独创性地提出了一套语言教学理论。这种理论对于今天我们的外语教学和汉语教学,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赵元任先生对语言有着深刻的认识,对研究语言的方法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普通语言学方面的贡献也是学术界公认的。他借鉴西方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一种新型的眼光看待语言学问题,从而使一些概念或现象得以合理的解释。1934年,赵元任先生在长期的汉语方言调查和深入的音位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论文《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文章阐明从语音材料归纳音位系统时可以有多种选择,答案不是唯一的,是可以有多种可能方式的。此文见解深入,用例恰当,逻辑严谨,是一篇超越同时代国际学者研究水平的论文。发表后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好评,成为音位学理论的经典文献,问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为各国语言学者广泛引用。美国语言学家裘斯在《语言学选读》中收录了此文,并作了简短的评论,其中说到“我们很难想到比赵元任的这篇文章更好的对早期音位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单篇论文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