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钱毅:应当重视魏源文献…
最新热门    
 
卢毅:章门弟子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

时间:2010-2-3 14:15:52  来源:不详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问家和思想家。他曾经多次开堂讲学,门下弟子甚众,其中尤以早年在东京所收弟子的成就最大。这批章门弟子大多任教于高等学府,有些人还长期执掌某一研究机构或文化团体。他们不仅学术精湛、各有造诣,而且大都关注现实,诸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由是构成了一个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思想文化群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转型。

 

章门弟子中西文化观的演进

 

  早在20世纪初,章门弟子就接受了章太炎倡导的国粹思潮的影响,针对人们“醉心欧化”的倾向给以严厉批判,认为那不过是一种“文化偏至论”。由此出发,他们纷纷“以保存国粹为职志”(《钱玄同日记》,1917年9月12日),甚至主张“光复旧物”,缘是呈现出一种较为浓厚的国粹主义色彩。但正如鲁迅一语道破,“‘光复旧物’,说得露骨些,就是‘排满’。”(鲁迅:《略谈香港》)因此,他们主张的“保存国粹”带有鲜明的革命性质,与张之洞等人的侈谈国粹不可同日而语。这一时期,章门弟子还富有前瞻性地指出:“二十世纪之文明,当必深邃庄严,至与十九世纪之文明异趣”(鲁迅:《文化偏至论》),从而密切契合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趋势。与此同时,他们在“别求新声于异邦”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鲁迅:《摩罗诗力说》),所以并不反对有选择地输入西方文化。相反地,他们还深入批判了“西学中源说”,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思想(鲁迅:《文化偏至论》)。这不仅在当时是先进的,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时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章门弟子更是作为领导者正式登上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由于受袁世凯、张勋两次复辟事件的刺激,很多章门弟子终于认识到“国粹之万不可保存”(钱玄同:《保护眼珠与换回人眼》)。缘此,他们对“保存国粹论”进行了深刻反思,指出“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鲁迅:《随感录三十五》)。由此出发,他们在中西文化论争中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派的立场上,认为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古今之别”,而非“性质之异”,并由此提出了输入欧化的主张,呼吁“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鲁迅:《看镜有感》)。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他们也逐渐意识到“传统之力是不可轻侮的”(周作人:《〈扬鞭集〉序》),因而进一步深化了对中西文化问题的认识,如鲁迅便主张对“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鲁迅:《〈浮士德与城〉后记》),并认为“这些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熔化于新作品中”(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这种充满辩证法的观点,代表了当时中西文化探索的最高认识。在此期间,甚至连曾经十分激进的钱玄同亦渐趋平实,他不仅对前期的偏激言论予以自我反省,而且还积极支持胡适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这说明他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也日益成熟。

 

章门弟子与中国近代文学嬗变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