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全国企业家光标榜样爱心…
全国首座藏巴拉千佛殿今…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京召…
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
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
中佛协第八次全国代表会…
菲律宾司铎全国大会在马…
中国第一部壮语民歌出版…
《盛世和音》大型主题公…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肇…
最新热门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合肥市新发现38处重要史迹

时间:2010-2-19 10:32:02  来源:不详
核心提示

    自2007年10月合肥市成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以来,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该市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127处,其中复查39处,新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8处,圆满地完成了第三次文物普查的任务。

    每一处文物都有它独特的故事、难忘的回忆。下面我们介绍几处有代表性的遗址、遗迹,帮助大家更加详细地了解合肥的历史。

    高家祠堂:徘徊在繁华与寂寞之间

    高家祠堂位于长江中路南侧省委宿舍大院内,它与长江路几米之距,湮没在高楼大厦间,很难被发现。作为合肥老城区唯一的一座百年祠堂,它始终寂静地守在繁华喧嚣的背面。

    高家祠堂占地面积180平方米,1985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造型优美,有江南建筑风格,大门成八字照壁式,其大小额枋上均有木雕缠枝花草、人物故事等,后檐下梁撑为木刻透雕龙凤纹饰,雕刻技艺精湛,做工细致。南北屋面结构不同,正脊两鸱吻为瓷器碎片镶嵌而成,垂脊下端飞挑,似展开的鸟翼,西侧院墙上也有花纹,在我市各古建筑中难得一见。

    高家祠堂的历史并不是几句话可以概括的。据《高姓全史》记载,合肥高姓支族系南宋名将高若纳后裔,元朝末年,四世孙高良带着他的子女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合肥。明朝初期,高氏四兄弟在小东门内万寿寺东坐南朝北建高氏宗祠,祠堂名为“积善堂”,即为现存的高家祠堂。后来,高姓子孙散居在合肥各地,明朝天奉年间,高文公去世,次子高兴泣血守孝三年,此孝行得到了朝廷表扬,并建立牌坊,御笔题词“孝义传家”匾额,封其居为“孝义巷”,封其祠为“孝义祠”,封其堂为“孝义堂”。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攻占合肥。在这场战争中,合肥很多建筑被毁,高家祠堂也未能幸免。清末,由合肥高家大房第十七世孙、李鸿章远亲高懿丞出主要资金重修了祠堂。

    解放后,祠堂先后为映典小学、省妇联筹委会、省文联筹委会、省文办等单位办公所在地。可以说,省文联是在这里起步的。据资料记载,1952年,安徽恢复省的建制,皖南皖北合并,成立安徽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筹委会,省文联筹委会从安庆路搬至高家祠堂。当时的院子里一片荒草,房间蛛网尘封,省文联的工作人员进来时第一件事就是清除这些荒草野蒿和瓦砾。在这个虽是大家族却已破败的祠堂里,诞生了《安徽文艺》(后来改为《江淮文学》)。所以,已故著名作家鲁彦周曾说,高家祠堂的时代,是奠定安徽文艺事业的时代。

    宋世科住宅:集中国与欧洲建筑风格于一体

    宋世科,安徽合肥市人,是著名爱国将领卫立煌的表亲。曾担任过北伐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53团团长、独立第四十旅旅长、广东东路讨贼军暂编第一统领部统领,民国时期任合肥县警备司令、陆军少将,也是一位著名的安徽籍将领。

    宋世科住宅建于1918年,东部原来是立志中学。前些年,曾被当地政府修缮后作为宋村小学校舍使用。宋世科住宅主要建筑是三层高的两栋大楼,并有约700平方米的走马转心洋房及其他平房上百间。建筑底部为石料所建,加砖到顶。故居前墙部位每隔两米有一个石质拴马的“鼻眼”;大门上曾雕刻有龙凤呈祥、人物山水图案;梁、椽等处全部采用木刻花纹,砖墙上也刻有各种花纹。该建筑的厢房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廊柱为水泥浇成的罗马柱,是合肥现存最早的水泥柱。其古朴雅致的建筑风格颇具艺术鉴赏价值。目前,宋世科住宅的大部分建筑破损都较为严重,只有大门和部分建筑保留较完好,有庭、堂、楼、院十余处,占地约1200平方米,存屋面积600平方米。

    老宅虽然早已破败不堪,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仍然透露出一股威严、古老的韵味。尤其是那3层的小楼,是典型的民国小洋楼样式,集中国与欧洲建筑风格于一体。

    倪映典烈士纪念塔:终留丹心照汗青

    倪映典,字炳章,后更名端,合肥北乡吴店(今属长丰县)人。辛亥革命烈士,第二次广州起义新军总司令。幼随父学医,后立志革命。1904年弃医,入安徽武备练军学堂。毕业以后又入炮兵学堂。1906年在南京加入同盟会。1908年调安徽任骑兵营管带,与熊成基组织安徽新军起义,因机密泄露,逃往广东。在赵声领导下,于新军中发展革命组织,预定在1910年2月24日举行广州新军起义,倪映典任副总指挥,又因消息泄露,地方官加强戒备,乃于2月12日率领新军1000余人在广州城郊提前起义。旋遭清军镇压,中弹牺牲,终年26岁。1912年被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被孙中山誉为“广州起义的主干人物”。家乡合肥为纪念他,曾设映典小学。1936年在映典小学建成“陆军上将倪烈士映典纪念塔”,后毁损。1996年合肥市人民政府重建“广州庚戌新军起义倪映典烈士纪念塔”。

    倪映典烈士纪念塔位于合肥市长江中路与环城东路交口的小花园内。塔高4米,基座高1米,四周有围栏,占地20平方米。现在,每年都有许多中小学生和市民前往缅怀、纪念,倪映典烈士为了推翻反动腐朽的晚清政府舍生取义的精神永远不会被合肥人民忘记。

    安徽大学教学主楼:50年风雨铸就人才的摇篮

    安徽大学此次列入普查的包括教学主楼、老图书馆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筑群,安徽大学教学主楼是安徽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教学主楼建成于1958年,苏式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8411.7平方米。大楼建成以来其功能是教学、科研及办公。根据龙河校区教学用房调整方案,此楼宇将更名为理工楼。大楼中部七层,两翼四层,砖混结构,保存完好。大楼北面正中一楼门楣上方悬挂毛泽东手书“安徽大学”牌匾。

    教学主楼群因其唯一性、典型性、史实性、标志性、原真性、艺术性,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同时在安徽教育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具有较高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也就具有了很高的保护价值。

    一届又一届的安徽大学学子在教学主楼和老图书馆里完成了他们的学业,从这里开始,走上了安徽省以及全国各条战线上的岗位,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这些建筑镌刻下了他们的足迹,是莘莘学子们永远的记忆,也激励后来者践行“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发奋学习。(来源:合肥日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