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王巍 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获

时间:2010-2-24 9:14:58  来源:不详
  辽西地区地处农业经济区的北部边缘,这里的农作物种类单一,以小米为主,其家畜种类到了夏家店下层已经有猪、牛、羊三种。在气候较为暖湿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气候出现干凉化之后,农业生产就会比较困难,这也是

 

  该地区多次出现农牧业转化的重要原因。

 

  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比较相似,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主要是猪,但饲养规模相对有限。稻作农业对水分条件要求苛刻,为了追求适合稻作农业的场所,人们多选择地势低平的河湖边缘居住和生产。因此,气候波动所造成的干旱或水患,对文化或社会的打击程度或许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3.走向文明之路的不同途径

 

  公元前2500年前后,以中原陶寺古城、长江下游良渚古城和长江中游石家河古城的出现为标志,这些地区史前社会的发展普遍达到相当高度。这些规模宏大的工程需要有效动员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表明这些古城控制了大量人口,综合考虑考古资料反映的社会成员明确的等级分化、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暴力和战争等相关情况看,这些地区在当时可能已经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建立了早期国家。因此,说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是有根据的。

 

  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在一个相当辽阔的空间内的若干考古学文化共同演进的结果。比较研究初步揭示出各地文化达到最辉煌灿烂成就的时间是参差不齐的,它们各自的文明化内容也有所不同,这就暗示了它们在走向文明的进程上,各自的方式、机制、动因等也可能不尽相同,说明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个远为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三、探源工程的基本经验与前瞻

 

  由于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深刻的过程,随着探源工程的进展,我们在不断获得新收获、新认识的同时,也不断提出更多的新问题。例如,既然中华文明是若干地方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就必须回答这些地方文化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到这个大的历史进程中来的,它们分别做出了哪些贡献?还要探索为什么是这样一些贡献被接受和继承而非其他,亦即究竟是哪些内容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质?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整个学术界长期和艰苦的努力。所幸的是,迄今为止的探源工程实施中,我们摸索出一套正确的研究道路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通过国家工程的形式整合力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探索重大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通过必要的多学科合作机制,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以开放的态度和措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使中华文明的研究融入整个人类文明起源的国际性课题之中,等等。探源工程还十分强调科学研究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造就了一批学术带头人和陆续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研究生。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学术的未来与希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