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施宣圆:解疑释谜说商史…
最新热门    
 
施宣圆:读《史家是这样炼成的》

时间:2010-3-3 11:00:06  来源:不详

好友谢宝耿先生给我送来他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史家是怎样炼成的》新著,这是一本“学者访谈录”,是他任职《学术月刊》时候的心血成果。访谈的学者有二十一人,他们是:熊月之、钱杭、李向平、苏智良、戴鞍钢、谢维扬、陈燮君、宋镇豪、葛剑雄、周积明、李伟国、张云、许纪霖、黄朴民、虞和平、严耀中、江晓原、邵勤、朱子彦和邓伟志、丁季华。宝耿已经退休,他说,出版此书的目的:一是书中的人物当年大多是中青年学者,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一路走来,终成正果,成为史学家,他们“炼”的过程对后辈学者有借鉴、启迪、开智的作用;二是他编辑生涯三十年,此段“作嫁衣”最感值得、有幸,加之责任心驱使,感到不结集成书,梦中也会大呼遗憾。是的,作为一名资深的编审,总有一段难忘的岁月,总有一些有价值的、有益于学术界的东西,“结集成书”,是在情理之中。

 

    这些史家,有治古代史的、治近代史的、治现当代史的,也有治思想史的、治军事史的、治文化史的……有本市的,也有外地的。他们当年大多是“中青年专家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导师,如陈旭麓、吴泽、金景芳、谭其骧等,都是史学界一代名家,在导师的教诲、指点下,他们经过一番艰苦的历炼,终于渐露头角,成为学科带头人。尽管他们所从事的教学和研究课题不同,治学视角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掌握史料,占有史料,史料越多越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功。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真正做起来却是很难的。

 

    书中一位史家总结他治学的体会,提出三个字:勤、静、新,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中肯。勤,就是勤看书,勤跑书店,勤跑图书馆,勤跑档案馆,这样,才能掌握大量史料;同时,要勤写,即勤动手,勤炼笔,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还要勤思考,写文章或研究课题,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深思才能熟虑,才能透视历史的表象,揭示历史发展的真谛,实现历史研究的价值。静,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安下心来,静心研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要想有所建树,就要甘心寂寞,甘心清苦。新,创新是推动史学研究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史学研究要有新的知识结构,新的研究思路,新的研究方法,注意发掘新的史料,提出新的见解。

 

    元好问有诗云:“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书中的史家是:“鸳鸯绣出从教看,乐把金针度与人。”我将“莫”改为“乐”,一字之改,意思不同。既让人欣赏“绣”出的“鸳鸯”,又乐意授人以“金针”,透露其制作的诀窍。也就是说,他们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炼”的经历、体会、秘诀、经验、教训,和盘托出,这对于后学者在治学的道路上引以为鉴,少走弯路,确实是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 林杏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