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国首个手写家书展揭幕…
最新热门    
 
沈钧儒不会做饭且是石头迷 1939年诗作首度公开

时间:2010-3-12 14:44:01  来源:不详
编者按 
  近日,重庆出版社推出新书《重庆读本》,全面展示了古往今来名人大家眼中的重庆,挖掘了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城市精神。全书分为“远古之光”、“巴国寻踪”、“扬帆沧海”等十编,作者既有文学大家李白、杜甫,也有红岩英烈叶挺、杨虎城,还包括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等,收文261篇,共计60余万字。本报即日起推出专栏,为你探究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和你一起感受、体认重庆的前世今生。
  1939年的重庆城究竟是啥模样?“蜜蜂忙处菜花香,十里青城十里黄。遍地是金不须炼,于今生产在农乡。”
  昨日,老红军、重庆文史研究前辈、年近90岁的周永林老人拿出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71年前描写重庆城美景的诗歌《书赠永林先生》告诉记者,就像诗中描绘的那样,71年前的重庆城只有巴掌点大,朝天门到化龙桥是主城,化龙桥外面就是一片片的青山了,到了春天,油菜花漫山遍野,十分美丽。他称每次读起这首诗都会饱含热泪。据了解,收录进《重庆读本》的该诗是首次公开出版。 

  缘起
  我们都是救国会的人
  “沈老先生啊,和善!跟年轻人在一起一点儿也没隔阂!”这是沈钧儒给周永林的第一印象。周永林回忆说,他第一次见到沈老是在工商联的一次会议上,沈钧儒穿着长衫,捻着胡子询问他关于重庆学生救国会的情况,“我当时还只有18岁,是重庆救国会的骨干,沈钧儒是全国救国会的领袖,两个组织没有上下级关系,但名字却一样,他对此很好奇,当我告诉他我们是群众自发组织的,目的是一致抗日时,他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求字
  沈老一口就答应
  随后,沈钧儒在重庆成立了兵役实施协进会。因为共同的信念,周永林经常到沈老办公地点交流,还常常探讨壮丁问题,两人的关系逐渐熟络起来。这时,从小就喜欢字画的周永林心里打起了小算盘。“我知道沈老的字写得很好,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要不要向沈老要一幅字呢?但我又很忐忑,我一个学生,他会搭理我吗?我想了很久,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向沈老开口,希望他为我写一条幅,没想到,沈老一口就答应了,还问我学的是什么?我回答说是农业,他笑着说要想想写什么。”周永林说,大约一个星期左右,沈老就将字托救国会的同学交给了周永林。周永林如获珍宝,激动了大半天,拿着念了好几十遍,如今,年近90岁的周永林对这首诗也能倒背如流。
  出版
  71年后首次公开
  抗日战争结束后,沈钧儒离开重庆,周永林一直将字保存在身边,先是将字幅挂在客厅中,然后又挂在了卧室的墙壁上,至今这幅字保存了70余年。周永林说,沈老离开重庆后,自己便与沈老失去了联系,但他偶尔会与沈老的女儿沈谱通信。“上世纪70年代,有出版社为沈老出了一本诗集《寥寥集》,我看了以后,发现没有这首诗,于是就写信给沈谱,希望下次再版的时候,能将沈老写重庆的诗收录进去,但后来没有再版,这首诗就一直埋没在了我这里,这次《重庆读本》收录该诗是首次公开。”周永林说。
  记者 王琼 文 钱波 摄
  【往事】
  沈钧儒
  嫁女儿像茶话会
  唐维华是三峡博物馆的退休员工,也是研究沈钧儒的专家,一直奔走于沈钧儒重庆旧居良庄的维护。据唐维华介绍,沈钧儒在重庆期间,除了办律师事务所,忙于奔走呼吁抗日,生活也很丰富,不仅嫁了女儿沈谱,也为三儿子沈叔羊娶了媳妇。而沈谱的婚礼,周永林有幸被邀请。
  据周永林回忆,他是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沈钧儒要嫁女儿的,于是周永林就开玩笑地对沈老说想去参加,没想到沈老一点儿没拒绝,很热情地邀约他前去参加。“ 那个年代的婚礼,新娘子是一定要坐轿子,揭盖头的,但沈谱和范长江的婚礼却十分简朴和进步。我记得那一天,沈谱和丈夫范长江各自穿了一件洗得十分洁净的蓝布长衫,没有任何标志性的饰物,随意但很正式。很多进步青年围坐在枣子岚垭83号良庄二楼的一张长桌子边等待婚礼的开始,沈钧儒没有给闺女准备‘嫁妆’,简单说了两句话后在结婚纪念册的首页写了首诗。之后,客人们就嗑起了瓜子、喝起了酒,就像茶话会一样。”周永林表示,但当天还是大牌云集,大将军冯玉祥到了场,送上了他亲笔撰写祝贺新婚夫妇的对联,然后还与李公朴一起摘下桌上瓶中的两朵鲜花佩戴在新人的胸前。
  沈钧儒
  不会做饭是石头迷
  据唐维华介绍,1938年10月下旬,武汉告急,已63岁的沈钧儒和邹韬奋等救国会友人乘一架很小的飞机直飞重庆。抵渝后沈钧儒住在青年会家庭宿舍17 号里,后因日机轰炸,宿舍的玻璃震碎,沈钧儒只好搬到了枣子岚垭83号的良庄与王炳南夫妇合租第二层和第三层,三层是一个很小的阁楼,当时的进步青年经常在阁楼上讨论时政,因为沈钧儒的年纪较长,他还自封为“房客合作者”的社长。
  因为当年物资贫乏,沈钧儒的生活也十分简朴,不抽烟不喝酒,也不会做饭,唯一的嗜好就是收藏石头。在良庄二楼的窗前、床头到处都是沈钧儒搜集的石头。后来,沈钧儒的女婿范长江受到威胁,与沈谱秘密逃往香港,沈钧儒一个人住在良庄,饮食无人照顾,只能吃百家饭。后来,彭子冈夫妇住进良庄,沈钧儒才解决了吃饭问题。
  【点击】
  当年的商业中心是朝天门
  周永林老人回忆说,当年的重庆城其实很小,商业中心也不在解放碑,而是在朝天门,“当年很多大户人家都住在上半城,只有新华路做一些批发生意,后来因为抗战,水路被封了,商业中心才被移到了解放碑”。周永林表示,当年重庆有很多名人,自己没有事儿就跑到良庄玩儿,与进步人士讨论时事。虽然当时社会比较动荡,经常会听到拉警报,但在年轻人中,还是比较流行去新川电影院看电影,或去国泰看话剧。说起美食,周永林的回忆让人特别意外:“我记得当年有很多四川馆子,小洞天,九华园。每个川菜馆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此外,当时的川菜也不像现在,只有辣一个味道,反而是比较清淡的,而且餐具也很讲究,一般的席,是4个七寸盘子对镶,稍微好一点的是12个5寸盘子的席,最高级的是十六朝拜,素菜、荤菜、糖食和水果各4盘。”
  【点评】
  傅德岷:
  称颂四川人民
  为抗战作出的贡献
  《重庆读本》编辑傅德岷认为,沈钧儒这首诗将重庆早春的景色写得很美,有蜜蜂的声音、菜花的颜色和香味,可谓色香味俱全。当年,重庆是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人民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物资。“遍地是金不须炼,于今生产在农乡。”这两句将菜花比喻成金子,是在表扬四川人民为抗战作出的贡献,这也是我们选用这首诗的原因。
  周永林表示,当年重庆的春天就是“十里青城十里黄”的景色,因为当年沈钧儒在重庆成立了“兵役实施协进会”,所以我想“于今生产在农乡”应该是在讽谏当年国民党抓壮丁,耽误农业生产。
  【链接】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抗战时期,沈钧儒与张澜、黄炎培、章伯钧等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提倡民主宪政运动。1936年11月22日,国民党当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沈钧儒等被捕入狱。1937年7月31日,“七君子”被释放出狱。新中国成立后,沈钧儒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