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裸体纤夫文化:卖文化还…
上海基督教会助力世博 …
赵丽宏:一个不崇尚读书…
冯骥才:我们的文化都被…
当下重修家谱热:是传承…
安阳:诞生在历史深处的…
北京2010清明节文化论坛…
农民工招聘会上称不进没…
西宁东关清真寺教长:要…
“华夏文化”代替“国学…
最新热门    
 
民族文化认同与母语教育

时间:2010-3-14 10:44:29  来源:不详
近年,社会上普遍对“外语热、汉语冷”及汉语能力下降、语言文字社会应用中出现混乱现象等提出批评。前不久,上海6所知名高校组织自主招生有4所学校不考语文而考英语,在社会上引起热议,反对声浪高涨。在经过详细调研后,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龚玲提出了建议:母语教育应该具有重要地位,需要加强对汉语能力的培养考核。 
  其实,事情决不是偶然的,汉语教育的被轻慢、汉语水平下滑的严重性已不是大跌眼镜的问题,也不是几声唏嘘叹息的问题。问题的表象可以用“外热内冷”来概括。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外语热,尤其是英语热,而汉语冷。社会上的就业招聘、大学和职称的考级都有英语的要求,中小学还有双语教学的要求。二是外国人学汉语热,而国人学自己母语的热情却日趋冷淡。
  英语的强势、汉语的弱势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外热内冷”实际上是一个深刻的时代背景问题,那就是全球化。全球化应该是有预设的,是一个与多样性、多元化同时进行的过程。显而易见,加强母语教育正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而弘扬民族文化,又将推动完整的全球化。当前,那种削弱母语教育的认识与做法,完全是对全球化的片面误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母语教育联结着文化认同,联结着文化的本土化。
  日本著名文化学家岸根卓郎在《文明论——文明兴衰的法则》中说:“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母语是民族文化之源。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言说和表达方式。明确这点,我们可以搞清楚不少问题:一是加强母语教育,是不是只编只读本民族自己的文学作品?国外的文学作品能不能进入我们的教材?国外的作品通过我们母语的翻译,在保留其本义和风格的同时,已经在用我们言说方式表达,显然,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母语教育的范畴。二是加强母语教育,不只是会识字、作文,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言说的方式。“在全世界几千种语言当中,汉语是很特殊的一种语言。” 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其有概念与形式上独一无二的语言系统。这势必要求我们潜心研究和体验其表达的独特性,通过表达方式的体验、把握和运用,真正学会用汉语表达我们的思想。如此看来,在母语教育中要把表达方式的学习和训练提到更高的地位上来。三是要颠覆母语的地位首先是颠覆它的表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一些网络语言、动漫语言等正在随意地改变着我们母语的表达方式,追求时尚、新奇、刺激。我们必须加强母语的规范性,别让强势外语从改变母语的言说方式上打开颠覆的缺口。应当明确,母语不仅仅是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也是属于人类的;母语对外是道屏障,但也应是与人类沟通对话的平台和开阔地。
  基于母语教育联系着民族文化认同,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认同是获得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在政治学上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国家和民族的定位。这种定位首先体现在文化认同上,而文化认同又体现在母语的认同上。因此,民族语言一旦消失,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反之,“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借语言教师韩麦尔说的这句话,道出了母语在民族和国家定位中的重要作用。由此,我们自然想到,母语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母语中认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确认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培育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确立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志向。母语教材建设这一使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否则,这种母语的丢失其实是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丢失。
  二、认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民族认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怀,不是排斥外来文化的方式。民族文化应该向所有人类文化开放。用这一观点来审视母语教材和母语教育,就会发现我们的视野还比较狭窄。母语文化是民族的、国家的,也是人类的,民族文化是在与人类文化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对母语的崇拜,理应包含对人类文化的崇拜,包含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接纳。所以要赋予母语以整个人类的文化色彩,赋予母语教育以世界眼光和全球胸怀。我们不仅要研究自己母语教育的经验,还要研究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加强自己母语教育的经验,从中获得启发。
  三、认同是为了参与。用这种认同理念和认同追求去反思母语教材建设和母语教育,其中有两个聚焦点。一是对传统母语教育经验的汲取与创造。我国的母语教育有非常优秀的传统,累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至今都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多读多写,体会汉语的声文之美、形文之美和意义之美。意美是一切语种的文字所共同的,形美和音美则与文字的特性紧密相依。汉字比之拼音文字更易于造成多样的形文之美和声文之美。在审美追求上,我们主张“和而不同,差异、对立造成的和谐,是最佳的和谐。” 因此,汉语的特性决定着母语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在吟诵与写作中体验、感悟和生成。二是认同不是文化乡愁,也不是怀古复旧,当然更不是倒退,而是在新的起点上迈步。母语教材和母语教育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原义和本义的基础上,赋予传统以新的解释,使传统价值成为现代价值。这种积极的参与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放开眼界看一看,不少国家正用自己的母语和自己的价值来诠释儒家的经典,于是有了所谓“波士顿儒家”等。 
  四、认同的关键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外来文化的尊重;表现在对民族文化价值的理解、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使用;表现在文化能力的提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嘴和笔去表达和传播。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能也不应成为我国母语教育的软肋,其前提是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觉意识。
  成尚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