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国家大剧院将举办京剧脸…
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青…
山西省2010年全省民族宗…
十堰市张湾区建立民族宗…
佛教题材亚洲巡回艺术展…
中国建设银行少数民族大…
民族素养和道德力量的浓…
武汉部署2010年度为民族…
清华学子深情追思著名艺…
宝鸡市高度重视县区民族…
最新热门    
 
民族艺术盛会尽显“非遗”风情

时间:2010-4-6 12:00:21  来源:不详

芒康弦子《高高的山崖》

羌族民间娱乐竞技活动——推杆

3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的“灿烂中华——综合专场”为历时一个月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画上圆满句号。由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此次调演活动汇聚了全国20个省、区、市,近2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近2000名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共9台节目、18场次,观众超过2万人次。这次调演既是对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也为广大民众领略“非遗”的迷人魅力提供了一个鉴赏、交流的平台。


     歌声飞出了村寨


     此次活动从策划到正式演出,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涉及面之广、演出人员之众都是前所未有的。参演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牧区等基层一线,基本上都是首次来北京演出。由于各少数民族多聚居于地广人稀之地,所以整个活动的组织工作一开始就面临着挑战。“但是大家都把这次演出当成展示自己民族魅力的大好机会,此次活动能够成功举办也得益于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有关人员说。有的参演人员为了参加此次演出不惜扔下手头的农活,不辞辛劳、远赴万里积极响应。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专场演出由于遭遇大雪被迫取消,但是为了能将新疆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展现出来,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请出了70高龄的玛纳斯传承人沙尔塔洪·卡德尔。尽管客观条件有限,却难以阻挡大家来京参加调演的热情。来自四川茂县的200多名参演人员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才抵达北京,而他们却戏谑为“长途+漫游”式的旅行;来自湖北的土家族撒叶儿嗬传承人谭学聪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为了参加调演他推掉了其他所有的演出;为了营造蒙古族人民真实的生活氛围,内蒙古文化部门专门从牧区找来当地人的生活用具,派3辆货车发往北京。在各地的全力配合下,历时一个月的调演为首都观众呈现出少数民族歌舞的“百花园”,一台台明快、纯朴、热烈的节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台演出为综合专场,在民族文化宫开锣。在朝鲜族农乐舞庆祝丰收的热闹场景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明春,突然向观众席抛出了33米象帽彩带,引起全场一片沸腾,观众的热情由此被点燃。


     在接下来的专场演出中,各民族的不同风情得到尽情展示。摇曳婆娑的四川萨朗、能模仿自然之音的侗族大歌、粗犷明快的湖南苗族四方鼓舞……各具风情的节目让观众沉醉其中无法自拔。其中,内蒙古专场的新颖独特让人记忆犹新。整场演出贯穿着蒙古族祭祀敖包、那达慕、乃日的系列风俗,通过歌舞进行巧妙演绎,剧场门口还特意摆放了蒙古包和勒勒车,牧人在演奏马头琴,制作马鞍、服装,吸引了不少眼球。据介绍,蒙古包是专程从内蒙古草原拉来的,蒙古包的主人杰木伯勒在里面居住了40多年,曾经先后借给几十位北京知青居住。同时,西藏专场“天然去雕饰”的纯粹演出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舍弃一切现代乐器的伴奏,以悠扬的曲调、奔放自如的舞姿让人们亲身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无限魅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康玉岩说:“西藏专场是近年来我所看过的最令人激动的传统歌舞表演!节目中无论是距今3000多年的阿里古格宣舞,还是公元8世纪就已在西藏流传的昌果卓舞以及丁青热巴、丁嘎甲谐、昌都锅庄、芒康弦子,都让每一位观众感受到了传统音乐、舞蹈的文化魅力。”


     最后的综合专场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为主,汇聚了更具典型性的13个民族的精品节目,为整个调演画上了精彩的句点。演出以一段热烈、激昂的基诺族大鼓舞开场,令在场的观众无不激情澎湃。基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当地都很少能见到的大鼓舞,此次能来京演出实属不易。被称为“天籁之音”的坡芽歌书的演唱更令人叹为观止,在一次文化普查中意外发现的坡芽歌书被看作是“活着的图画文字”,虽然活着却很少有人能亲耳听到,综合专场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惊喜。


     文化瑰宝将世代传承


     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少数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朝鲜族农乐舞、呼麦、侗族大歌、花儿、玛纳斯等少数民族“非遗”对大多数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这次调演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演出认识、了解这些文化瑰宝,同时树立保护‘非遗’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而达到保护项目本身的目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少数民族歌舞的调演举办过几次,但像这样全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合而成的演出还是第一次。“如此数量众多、节目质量高的调演在北京这个舞台上呈现,是对几年来我国‘非遗’工作的一种总结和肯定。”


     随着近些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也卓见成效。玛纳斯国家级传承人沙尔塔洪·卡德尔在领到每年8000元的传承人补助后,生活有了保障,并开始带徒弟,现在跟着他学唱玛纳斯的有30多人,5岁的孙子也可以唱上半个小时。从小听父亲唱长阳山歌长大的国家级传承人王爱民没有想到,过去不被重视的山歌却成了文化瑰宝,现在,连外出打工的弟弟王爱华也和他一起唱山歌。从2008年开始,长阳山歌被写入当地小学课本,在下一代人中培养接班人。坡芽歌书2007年被发现时,云南文山县的有关部门就想到了传承的问题,2008年当地组成一个12人的文山坡芽歌书壮歌队,每年至少3个月的时间,壮歌队的成员都在坡芽村生活,跟着传承人学习坡芽歌书,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演唱要领。西藏嘎尔鲁的一位传承人已经88岁,他说,如果没有“非遗”保护,他所掌握的技艺就会面临无人可传的境地。


     如何把握原生态


     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商业化手段的影响,少数民族“非遗”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有些节目包装过度,在舞台化的过程中离原生态越来越远,有的过于强调声、光、电的现代化舞台的手法,受电视晚会的影响太多,个别节目甚至先在录音棚里录音然后在舞台上进行假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对此深表忧虑。他认为,“非遗”的灵魂就是原生态,如果使用华丽的包装就是弱化了它的意义和魅力。最可怕的是让观众长期以来分不清哪些是真的“非遗”,改编之后的节目已然不是“非遗”本身。所以,保护“非遗”就是要保住“非遗”的DNA,这是根本,不能丢。如果连这个也丢掉的话,“非遗”的特性就会出现同质化,真正的“非遗”保护就应该让当地的牧民和农民唱原来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歌。





        作者:杜洁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