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吴忠超:三一学院印象
吴忠超:剑桥八百年
张海超:开胸验肺不仅自…
最新热门    
 
鲁景超:书,为什么非要“读”出来不可

时间:2010-4-9 11:06:10  来源:不详

文化,是人类对世界最为深厚的积淀和内涵;繁荣发展文化,是“人文北京”的重要任务和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蕴含着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存智慧。有声语言有着比文字更为悠久的历史,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朗读作为以汉语有声语言参与的阅读方式,不仅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手段,更是品读民族精神、感悟民族气质、传承民族文化内涵的物质寄托。

 

    时代发展到今天,物质文化的诱惑、特别是快餐文化的盛行,人们已然很少阅读,更不要说朗读。虽然,学校语文教育中一直提倡听说读写并重,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朗读根本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文中生动鲜活的语言文字被肢解为一个个考点、一道道训练题。语文教育悖离了感悟汉语语言魅力的初衷,陷入枯燥的语文知识堆砌和“重讲轻读”、“重文轻语”、“重练轻悟”的境地之中。简单便捷、实用功利的“浅阅读”,填平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消解了文本阅读带给人的抚慰和乐趣。疲惫的心灵需要滋养,民族的想象力需要培育。我们如何改变国人阅读的现状?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大问题。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把读书日变成一个热热闹闹的欢乐节日。1996年开始,美国将每年四月定为“全国诗月”;英国政府接受了“世界读书日”的倡议,也选定了庆祝日期。在我国,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曾建议把每年4月22日确定为“全国读书节”。2009年,温家宝总理到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赞成设立“全国读书节”,希望藉此推动全民族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走不远的,“读书养性”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读书”,不能只看不读。一个从小热爱朗读的人,始终会怀有阅读经典文本的渴望。帮助人们养成朗读的习惯,如同帮他们存了一笔巨额财富,让他一辈子都受用不尽。朗读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一个人拥有情趣和情调,使一个民族更加雅致和文明。因此,在北京市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我提出“设立首都全民朗读日”的提案。提案认为朗读是一种可以群体参与、广泛开展、影响深远的重要文化形式。希望以此为契机,提升首都教师、学生乃至市民的朗读兴趣和能力,培养宽广的人文胸怀、展现人文精神的魅力,为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起到推进和带动作用。

 

    一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风貌。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现代汉语是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大量的元音,让汉语饱满响亮;抑扬的声调,让汉语起伏跌宕;丰富多彩的词汇和严谨灵动的语法,让汉语能够表现波澜壮阔的大千世界和细致入微的思想感情。为什么非得“朗读”不可?因为,朗读是在对词语产生具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文字的流淌,朗读者会不断引发想象和联想,不断还原和丰富文字描绘的世界,不断地把感受、感悟恰切生动地融合到声音的细腻变化当中。设身处地、如临其境,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并于声情并茂的表达中体会文字背后的韵味和妙义,从而获得一种高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