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时名谁可嗣 父子尽贤…
作为力量和权力的象征 …
欧阳修的“大师风范”:…
最新热门    
 
三苏漫话:“兴衰无不本于闺门”——曾枣庄教授访谈录

时间:2010-4-19 12:43:46  来源:不详

 

 

 

读书报:研究苏轼的专著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研究苏洵、苏辙的相对较少,曾先生的特点是对三苏父子都作过全面研究,这与您是四川人有关吧?

 

  曾枣庄:没有太大关系,倒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批林批孔批周公有直接关系。因为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批林批孔时,苏轼被定为儒家、反动派、顽固派、典型的投机派。骂苏轼为儒家,我无所谓,即使当时正在崇法批儒,但在我心目中,儒家未必不如法家;骂苏轼是反动派,我也无所谓,这是政治问题、时过境迁,立场一变,结论也会变;骂苏轼是顽固派,我更无所谓,因为顽固也可说是立场坚定,是“不可夺者,峣然之节”(宋孝宗《苏轼特赠太师制》)的另一种说法。但骂苏轼是“投机派”而且“典型”,我就完全不能接受了,因为这是人品问题。投机是迎合时势以谋取个人私利,苏轼在宋神宗、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反对新法,并因此离开朝廷,投进监狱,贬官黄州;在高太后、司马光当政时,他又反对尽废新法,并因此不安于朝,奔波于朝廷和地方上,“坐席未暖,召节已行,精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苏轼《定州谢到任表》)。他一生几起几落,但从不“俯身从众,卑论趋时”(苏轼《登州谢宣诏赴阙表》)。世间哪有这样不合时宜的“典型投机派”呢?不平则鸣,为回答这些问题,我决心系统研究苏轼。我在研究苏轼的过程中,发现苏轼同王安石的政见分歧实际上从苏洵时就开始了。过去有人说苏洵的《辨奸论》是伪作,我从苏洵的其他文章以及苏洵同时代人,特别是苏洵的友人如韩琦、张方平、鲜于侁等人的言论中,发现了大量与《辨奸论》相似的观点,证明《辨奸论》对王安石的不指名批评并非“一反众议”,而是当时的“众议”之一,只是用语更加尖锐而已。于是,我在研究苏轼大体告一段落后,为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家学渊源,我又开始研究苏洵和苏辙。

 

  读书报:苏轼被称为通才、全才,苏洵、苏辙似乎没有苏轼全面,三苏的历史贡献有何区别?

 

  曾枣庄:在一定意义上讲,三苏都是通才、全才,只是苏轼的成就更大,影响更深而已。苏洵是大器晚成,年近五十才成名。成名后的地位也很低,“爵不过于九品”,只做过试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礼院编修,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因此,他虽著有《权书》、《衡论》等政治、军事著作,被誉为“王佐才”,但根本未能成为“王佐”,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只能算政论家。苏轼兄弟是少年得志,一生坎坷。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同科进士及第,已名动京师。苏轼官至礼部尚书,苏辙更官至门下侍郎(副相)。苏轼一生八典名郡(密、徐、湖、登、杭、颍、扬、定),地方政绩显著。苏辙仅元祐末由门下侍郎出知汝州(今河南临汝),但为时甚短。其前只作过半年的绩溪(今属安徽)县令,又在生病。因此,他的地方政绩几无可言。苏辙一生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元祐年间,他由小小县令升至副相,比苏轼的地位还高。南宋何万在《苏文定公谥议》中说:“元祐九年之间,朝廷尊,公路辟,忠贤相望,贵倖敛迹,边陲绥靖,百姓休息,君子谓公之力居多焉。”这段话对元祐之政虽有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