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九江市举办宗教工作培训…
九江万余文物有馆无舍3…
九江万余文物有馆无舍3…
吴忠市团员、少先队员向…
南岳佛教协会为西南旱灾…
徐州兴化寺举行水陆法会…
国内神长教友奉献的85万…
九江东林寺大安法师在联…
大理州佛教协会举行抗旱…
黑龙江:2009年培养…
最新热门    
 
九江万余文物有馆无舍32载 急需结束蜗居(2)

时间:2010-4-23 23:30:36  来源:不详
防火防盗 还得因天气揪心


    据了解,《国家文物保护法》明确要求,用于存放文物的库房不能低于银行金库的安保标准,库房墙体的厚度也有专门的标准,此外,要严格测定库房内的温度和湿度,24小时严密监控。对于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文物来说,还要设立专柜加以保护和展示。


    “我们的库房都是临时的,怎么可能达到这个标准呢?”汪建策说,这个临时库房位于城区内,给馆藏珍贵文物带来巨大的安防威胁。“提防盗抢是个问题。让我更担心的是防火问题,楼上楼下要是着火,对这些文物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的九江,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阴雨不断,空气潮湿是常见的事。“那些古书画、绸绢最怕这样的天气了。”汪建策说,阴雨、低温、潮湿是文物保护的大忌。在这样的环境下,丝制品容易发霉、虫蛀,古字画容易霉变泛黄,铁器、锡器容易氧化。


    因此,每年的阴雨季节,汪建策的内心就备受煎熬。


    九江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为防止文物损坏,每年不得不把纸卷、丝制类的文物拿出去晾晒,还要定期请杭州丝绸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前来帮忙消毒处理。瓷器等文物也需要定期通风。


    安保方面,“没有更好的办法,惟一的办法,就是24小时安排人在库房严防死守。”汪建策说。


    有馆无舍 先后八次“搬家”


    尽管馆藏文物价值连城,九江博物馆也于2007年3月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博物馆名录,但自1978年成立以来,“有馆无舍”的处境不但导致文物只能“蜗居”,更主要的是,在过去的32年中,馆藏的57箱文物已经八次换临时库房存放。


    在博物馆刚成立时,馆藏文物最早是存放在地处九江城区的烟水亭,两年后被转移到能仁寺。1984年该寺移交宗教部门管理,博物馆只好又搬往考棚路老话剧团所在楼内,上世纪90年代初又搬回到烟水亭。


    但1998年的洪水,使得这些文物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不得不先后“避难”于人民影剧院、军分区军械库和庐山博物馆。2000年再度搬回烟水亭。2003年时搬到目前所在的临时库房。


    目前这个狭小的库房早已被上万件文物填满。由于条件有限,即使对于那些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文物,也都没有专属展柜。而更多的文物只能封闭存放在箱子里。


    出土文物最好的去处本应是摆放到庄重的博物馆中,向世人展示其文化风采。“但我们绝大多数文物是刚出土,却又不得不封进箱子,呆在昏暗的临时库房里难见天日。”汪建策说,封箱库存出土文物,是最下策的保护方式。


    据了解,目前博物馆已经选取了一些文物在烟水亭展示,但同馆藏的文物数量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而且由于烟水亭条件有限,很多珍贵文物都无法展出,“市民不能看到,甚至不知道九江有哪些珍贵的文物,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九江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与简陋条件的巨大反差,令前来参观的不少国内专家学者都摇头叹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马自树说:“九江的馆藏文物存放条件太差,文物保护已经严重滞后”;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彭印琨也多次感叹,“九江的馆藏文物保护在全省真的落后了!”


    记者获得的一份文件显示,2008年7月18日,九江市发改委曾批复九江市文化局,同意在庐山区九莲南路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博物馆文物库房,配备安防、环境控制等文保设施,项目总投资35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专项资金补助210万元,地方财政承诺配套140万元。


    “国家下拨的210万元去年已经到位。”汪建策说。但当年拟建的文物库房项目为何没有建,他也不清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