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刘心武:红学是我第四主…
刘心武“重续”《红楼梦…
刘心武:“揭红”系列书…
刘心武:和硕淑慎公主
刘心武解读《红楼梦》:…
刘心武:《红楼梦》里的…
作家刘心武起诉书商侵权…
作家刘心武起诉书商侵权…
最新热门    
 
刘心武写作与民族经典文本

时间:2010-5-5 10:27:19  来源:不详
当年,许多兴趣文学的人都知道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的巨大影响,这一篇小说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毫无疑问,《班主任》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是,刘心武却谦虚、平淡地看待他的这篇小说,他说:“是当时那样一个时代和当时那么一个读者群体,硬把我的《班主任》推到至今留下痕迹的位置上,说明在那样一种境况中,社会群体所关注的,不可能是纯粹的美学高度。”
      理所当然,作家和作品都诞生于作者所处的时代,时代的需求是决定作家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作品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就不可能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班主任》是适应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而产生的。虽然在现在看来,《班主任》的文学水平不一定比刘心武的后来作品,如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等的一些篇章高,但是,《班主任》作为表达、呼喊出当时那个时代的“伤痕”心理感受的作品,作为反映当时许多人正在觉醒时的思考,它的深刻意义是后来刘心武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俗语说,时代成就了英雄,当然,时代也成就了作家。
      但是,并不是说作家应被动地“等待”时代给予的恩赐,作家的成功当然离不开自己长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离不开自己对他所处时代的敏锐和创造性地发挥,作家只有真正“读懂”时代,感受时代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呼声,了解时代大众的喜怒哀乐,才能成为时代出色的“代言人”,同时也才能表达时代的大众心理情感。
      作为杰出的作家,刘心武在文学的积累和进步方面有一个重要秘诀,那就是善于“偷艺”(刘心武自己用的词)。刘心武表示,他之所以能在文学方面大有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从母语文学经典里汲取营养,特别是学习如何把生活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如何把握叙述策略和伏笔设置”,“借鉴自己民族的古典小说,以把自己的小说写好”,“广泛吸收营养后,在艺术形式上作新尝试。”
      中国古典文学,民族经典文本,对于作家来说是最丰富的宝库,阅读经典文本能让作家能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这是提升作家文学水准和文化素养的根本途径。刘心武曾举例说:他“自己最满意的是长篇小说《四牌楼》……,就是向曹雪芹‘偷艺’的一个成果。”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文本,作为古典小说的“范本”,孕育了许多的作家,也孕育了刘心武,不仅他的长篇小说《四牌楼》,还有他的中篇小说《泼妇鸡丁》和《站冰》等,据他自己说,也都是从《红楼梦》汲取过营养的。除了小说,刘心武在“业余”还迷上了揭秘《红楼梦》,此举让他成为引人关注的“非专家”型的红学家。
      或许可以这样说,中国作家们当然应该向国际上杰出的文学家们学习,吸取他们的创作经验,借鉴他们的成就,但是,在这些方面的学习更多的是着重于创作技巧方面的,而作家如果要提升自己的整体文学素养,提升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却只有从母语经典文本中去吸取“营养”,只有在民族的经典文本中,才有最地道的、最本真的、最具有民族性的文学“养分”。所以,聪明的刘心武善于从古典小说去“偷艺”,善于经常去“约会”古典文学大家曹雪芹,请曹沾先生经常“授艺”给他。
      其实,刘心武似乎说出了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古往今来,成为文学大家的,都是和刘心武一样,很善于从经典中去“偷艺”的,韩愈、曾巩、曾国藩、朱自清等等,大凡文章大师,谁不是长期深入地去阅读在他之前的文学经典,有谁不是从民族的经典文本中去吸取营养的?
      现在看来,如果年轻的作者们能多读读庄子的文章;多读读“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多读读李清照的词、王维的诗;多读读鲁迅的杂文、朱自清的散文等等,更多地去感受民族经典文本的营养,那么,其文学素养应该是能够大幅度提高的。刘心武谈的是他自己的经验,而其实传达出来的是文学的“秘诀”。 
  现在我们明白了,刘心武研究《红楼梦》,不只是在揭秘《红楼梦》,而且也是在不断地从曹雪芹那里吸取更多的文学养分,他“评”(评《红楼梦》)“写”(写出了屡屡获奖的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结合,“揭秘”与创作并举,一举两得,相得益彰,这样的“写作”模式,不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