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今日108“罗汉娃”生日…
今日央视直播南澳一号考…
利玛窦神父之后的今日中…
“今日中国与利玛窦”国…
拜祖大典今日举行
央视禁用“NBA”网友恶…
广电总局禁缩略词引议论…
中国建设银行少数民族大…
央视“三姐”刘芳菲:王…
北科大学生抢银行案今日…
最新热门    
 
今日央视直播南澳一号考古现场 身世之谜将揭(2)

时间:2010-5-10 11:47:33  来源:不详
沉船上发现稀有铜块

    在汕头“南澳Ⅰ号”首批出水文物中,除了大量克拉克瓷外,还发现了6块铜块,是此次水上考古的重要发现。

    据史料记载,我国自从盛唐至明清,铜在民间大量使用。当时周边很多国家也把铜钱作为一种硬通货。据汕头市南澳县博物馆馆长黄迎涛介绍,当时国内铜料价格远远低于国外,因此海上贸易时,贩卖铜料、铜钱具有较高的利润。在明代,铜是官方政府严禁出口的物品之一。而此次古沉船上竟然发现6块铜块,目前这些铜块的背景还有待研究。但是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的走私物品,并由此推断“南澳Ⅰ号”是一艘走私船。黄馆长也表示,铜块可能是夹带在瓷器里面走私出去的。但就此判断沉船是走私船为时过早。

    另外,考古队在对沉船探摸和清淤时,还不止一次发现类似的铜炮、铜铳物件。考古人员推测,这些器具可能是商船用于自卫或抵御海盗。

    新闻链接

    渔民意外发现沉船

    2007年,有渔民潜入南澳岛周边海底作业时无意发现一艘载满瓷器的古沉船。同年5月,边防派出所根据线报,两次抓获非法打捞水下文物的嫌疑人10名,查扣文物138件,其中10件是国家三级文物。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这批文物主要为明代瓷器。

    这片海域随即被监控起来,广东省文化厅紧急调集10名水下考古人员组成考古队。在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协助下,考古队共采集外围文物近800件,加上渔民上交的200多件,总数超过1000件,并将此沉船命名为“南海Ⅱ号”。从出水文物上判断,沉船年代为明万历年间,在已发现的文物中,其主要来源是福建漳州的窑口,少数为江西景德镇窑口出品的青花瓷。2007年6月9日,这艘古沉船被正式定名为“南澳Ⅰ号”。

    出水文物“克拉克瓷”

    “南澳I号“古沉船出水瓷器被称为克拉克瓷,也俗称为“汕头器”。据介绍,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有艘叫“克拉克号”的商船,从中国和东南亚一带运载了一船瓷器到了欧洲,由于不知道这些瓷器的窑址,所以就用船名将这些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近年来,在菲律宾、日本以及埃及等地相继发现大量“克拉克瓷”。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故宫博物馆考察小组在福建漳州地区发现了生产青花瓷的古窑址,经采集大量瓷器标本与国外发现的“克拉克瓷器”进行研究对比,专家初步得出“克拉克瓷”原产地是漳州一带的结论。而由于漳州地区沿海古窑生产的瓷器很多都是经由汕头运往海外,因此,这种瓷器也被人们称为“汕头器”。因此,克拉克瓷就是明清时期出产于漳州一带用于外贸的青花瓷。

    青花凤凰牡丹盘:这个略有残缺的青花凤凰牡丹盘被认为是目前“南澳I号”出水瓷器中较为独特的一件。瓷胎薄、白,釉色深,工艺明显比其他的瓷器好。

    贴塑龙纹罐:

    与南澳博物馆中鉴定为元朝出产的器物极为相似。水下考古人员认为,这些酱釉的陶罐为明朝万历年间出品。

 

    相关:

 

    工作进展:

    将从右侧船舷向内发掘


    据介绍,自5月1日“南澳Ⅰ号”考古发掘现场首次向媒体公布新出水文物后,随后近一周时间已陆续有文物出水。目前,对古船表面文物的发掘基本告一段落,船体表面清淤工作进入尾声。下一步,水下考古队员将从目前已现真身的“南澳Ⅰ号”右侧船舷往里发掘,“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集中进入船舱内部发掘阶段。

    之前,有关方面曾预测“南澳Ⅰ号”文物将达上万件。孙键则表示,具体数量至少要等到船体大致现出真身后才好预测,但现在能观测到的情况是,“南澳Ⅰ号”古船所载货量是很大的,并且从花纹和胎质鉴别,其中的景德镇出品瓷器应该比漳州瓷器少一点。

    记者了解到,根据水下考古人员前期的探摸和观测,“南澳Ⅰ号”船舱内部大批的文物码放仍然较为整齐。在当地云澳边防派出所的护卫下,杜绝了不法分子对文物的觊觎行为,文物遗迹未见翻动痕迹。考古队员告诉记者,随着发掘的进一步进行,特别是船体现身后,甚至古船沉没的原因也可能真相大白。

    “舱内文物被发掘出来,会不会导致古船船体内部空虚而受压坍塌?”孙键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表示,为保护古船本身这一文物,水下考古队员在发掘船内文物时,会注意保持船体两边的压力,使之保持平衡。

    孙键还告诉记者,按照计划,今年“南澳Ⅰ号”考古发掘要做的事情,是在90天内将船体内文物清空,然后再进行船体打捞的准备。据介绍,如果天遂人愿,“南澳Ⅰ号”船舱内文物有条件被大量的迅速发掘出水。

    困难:

    下水发掘因天气常中断


    今年多次遭到南下冷空气的袭击,“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经过与恶劣天气的抗争,“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队员经过潜水作业基本熟悉了本次工作区域海况环境、潮汐规律、沉船表面状况。

    孙键也表示,为了赶在季风季节到来之前将沉船文物清理完毕,水下考古队员争分夺秒,甚至减短了上岸后进入减压舱缓解身体上岸的时间。

    优势:

    传统水下考古最好条件


    不过,“南澳Ⅰ号”水下考古仍然有不少优势。

    “福建东海的‘碗礁一号’沉船的位置、深度(对水下考古条件来说)比较好,但是船体比较小;(西沙海域的)‘华光礁一号’沉船船小、被盗掘破坏严重;阳江海域的‘南海Ⅰ号’水下能见度差。”这位水下考古人员对比说,相对而言,在汕头南澳海域的这艘沉船“船体够大、船货多、水下能见度较好,几乎综合了上面几个沉船的优点,可以说有水下传统考古的最好条件”。

    观点:古船本身或最具考古价值

    据介绍,目前的“南澳Ⅰ号”古船船体本身的研究仅限于其朝向方位和尺寸大小。孙键表示,从探摸的情况看,“南澳Ⅰ号”沉没时是较为平稳的沉在海底的,船型大且完整度较好。“南澳Ⅰ号”船体今后如果出水,将填补明朝晚期海外贸易商船研究的空白。

    有专家还认为,明代郑和下西洋所乘船只究竟有多大、构造如何,迄今为止学术界仍争论不断。“南澳Ⅰ号”古船船体出水后,有助于通过研究明代晚期海船的发展脉络,找到打开明代早期的郑和船队所乘船只秘密的钥匙。(广州日报 王鹏 陈正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