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陈雷激:用古琴演绎现代人生

时间:2010-5-22 10:34:21  来源:不详

您一定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样一幅画面:随着一声饱含典雅、蕴藏古意的古琴拨弦,鸟巢中央那卷色彩斑斓、大气磅礴的“画卷”缓缓展开……那位端坐“画卷”之中的抚琴者正是古琴广陵派传人陈雷激。日前,陈雷激携手中外两支现代乐团登台深圳音乐厅,为文博会艺术节送上了一场名为“智者的花园”的多媒体音乐会。乘此良机,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一年内两登深圳舞台的古琴大师。


     用古琴演绎现代作品


    晶报:去年3月21日您曾在深圳音乐厅成功举行了一场古琴音乐会,记得当时您曾给深圳观众承诺一定会再登鹏城舞台,没想到这个承诺仅在一年后就兑现了。


    陈雷激:对,去年那场音乐会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没想到在深圳这么年轻的城市里,热爱古琴的观众会有这么多。这次再来深圳演出,除了古曲的演奏,我想向深圳的朋友们更多地介绍一下古琴与其他乐器、其他音乐形式合作的可能性。


    晶报:请介绍一下此次音乐会的演出曲目。


    陈雷激:和上次在深圳的演出一样,我这次也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我会演奏三首经典的古琴曲,除了《广陵散》是上次的保留曲目外,其他两首《幽兰》、《平沙落雁》都是我第一次演奏给深圳观众们听。下半场,我会演奏两首现代作品,一首是陈其钢写的《静音协奏曲》,另一首是法国作曲家迪辉·裴古写的《智者的花园》。


    晶报:上次您是与方锦龙、杜聪、赵戈、王勇四位民乐演奏家联手,这次您则带来了中外两支现代乐团。


    陈雷激:记得去年我跟你戏言那场音乐会是“陈雷激和他的朋友们”,那次都是中国人,而这次又多了外国人,恐怕要改名为“陈雷激和他的中外朋友们”了。《静音协奏曲》是我跟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家小组的十一位音乐家合作,而《智者的花园》则是我与法国“梵瑞扬思”当代室内乐团的四名演奏家、一名歌唱家合作。


     把世博曲目搬来深圳


    晶报:这两首现代作品,除了作者一中一外,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陈雷激:《静音协奏曲》是陈其钢在1996年为我量身订做的一首古琴协奏曲,是一首公认的将中国古老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智者的花园》的作者迪辉·裴古,是法国新一代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非常关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作品具有国际性和人文色彩。这首《智者的花园》除了古琴与西方乐器的合奏,还加入了一些特别录制的音效,演出中还会播放视频,是一部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融合的多媒体作品。对这两部作品,我觉得以中国观众的听觉习惯、审美观,可能会更接受陈其钢的那首作品,而《智者的花园》虽然没有那么“好听”,但它是一首非常有意境的作品。


    晶报:是不是正因为这首《智者的花园》强调意境,该曲作者才找到了您和您的古琴?


    陈雷激:对,迪辉·裴古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看到了我的演出,他觉得古琴正是他心目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意境的乐器,于是就找到了我,也是一种缘分吧。其实这首作品也是法国参加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一个项目,5月8日我们曾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了这首作品的首演,前几天我们在香港也演出了这首作品,深圳是这首作品的第三次公演。


    晶报:两次演出这首作品,您得到观众怎样的回馈?


    陈雷激:艺术是要反复去训练、去经历的,比如我们现在之所以能把古典音乐演奏得很好,就是因为这些作品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同样,新作品也必须在重复的排练与演出中得到调试与完善,下一遍演奏肯定要比上一遍更好。这首《智者的花园》在经过上海和香港两次演出后,作品的调试以及我们演出的状态都相对成熟,再加上深圳音乐厅优质的音响、设备,相信演出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文化交流先存异再求同


    晶报:您弹奏的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而您同时也有着在法国留学、工作长达14年的经历,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日盛的当下,您肯定有话想说吧?


    陈雷激:是的,现在有很多人都在从事东西方文化交流,但怎么交流?怎么才能交流得更好?我觉得应该有更深的思考。通过这次《智者的花园》与外国作者、乐手的合作,我有了一点体会,那就是——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首先各方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因为如果连自身文化的特色都无法保持,那还怎么做到交流时的公平性与对等性呢?


    晶报:可如果不同的文化太固守自己的特色,找不到共融点,大家又如何做到融合呢?


    陈雷激:非常好的问题。的确,不同的文化做到求同存异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在“存异”下尽力去“求同”,走过最初的差异地带,越往前走你就会发现不同的文化一定可以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晶报:上次采访您,对您说的“中国到了向世界输出文化的时候”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据您所知现在古琴在国外受欢迎吗?


    陈雷激:我并不关心外国人是否欢迎古琴,而是关心现在中国人是否喜欢古琴。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爱古琴了,那么还奢谈什么古琴输出呢。当然,让我高兴的是,我看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古琴感兴趣,听古琴、学古琴。


    晶报:除了古琴演奏家的身份,您同时也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教书。对您来说,演与教哪个更重要?


    陈雷激:都重要。教学是一种责任,它可以让古琴不至于失传或与世隔绝。而演出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通过演出我才可以最直观地知道观众对古琴的想法与诉求,比如去年如果我不在深圳举行音乐会,就不可能知道原来自己在深圳也有这么多的知音。另外,演出也可以给我演奏新作品的机会,比如跟乐队甚至交响乐团的合作,比如跟别的乐器的合作,都可以为古琴寻找到一些新的出路。跟你说一个我的愿望,我希望在五年之内能与柏林爱乐乐团进行一次合作,那一定会很有意思。


     文化产业需政府呵护


    晶报:您此次深圳音乐会同样是第六届文博会艺术节的一个项目,对文博会您有什么样直观的了解吗?


    陈雷激:虽然我没有去过文博会的展馆,但我对文博会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我知道这是一个中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文化产业盛会。对文化而言,我并不赞成曲高和寡、供之高阁才是真艺术,如果想让文化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进行产业化和市场化。有一句话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我觉得文化也不是“免费的午餐”。当然,文化要进行产业化,也同样不能唯利是图,只为赚钱,不能全盘将文化推到市场上,也要有政府的保护和呵护。


    晶报:上次您在深圳的演出,演奏的是一张名为“复古殿”的唐琴,这次您弹奏的又是什么样的名琴呢?


    陈雷激:这次演奏的是新作品,需要标准音高,所以我就带来了我的老师龚一(古琴大师)先生赠送给我的一张琴。这张琴名叫“养和”,是一张清代的琴,它的样子很特别,声音非常大气。几年前,我曾经找我的朋友赵鹏(斫琴名家)照这张“养和”的原样复制了一百张,受到了很多琴友的青睐与收藏。我相信,这些琴如果能早点登上文博会的舞台,一定会找到更多的知己。


     晶报记者 刘忆斯/文、贾玉川/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