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丝缕玉衣广州造?南越王墓新发掘引出话题

时间:2010-5-31 12:07:19  来源:不详

南越王墓角形玉杯

南越王墓新发掘丝缕玉衣哪里造?考古专家们为此谜团不懈努力,有人指出,可能就在广州本地。

    如今,长寿路玉器街市支撑着中国80%的成品翡翠销售量,延续着明清以来“广工玉器”的繁荣,老西关玉器墟已成为东南亚玉器珠宝最大集散地。这里卖的翡翠手镯比原产地还要便宜。

    最新数据显示,以广州为集散地的广东翡翠产业链,包括平洲的毛料交易、四会的中低档加工以及揭阳的高档加工,从业人员过百万,年产值超百亿。

    长寿西路段是广州最大的玉器市场。南侧是华林玉器街,包括西来正街、华林新街、华林寺前街、茂林直街、新胜街等内街的玉器市场。北侧是华林国际和源胜陶瓷玉器工艺街。

    沿街内巷内,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店,玉石铺逾万家。

 

    “赵眜身上的丝缕玉衣,除头套和手套外,身上和四肢用的玉片有加工过痕迹,可以作为当年南越国已有自己玉器制作工场的物证。”

    民间普遍流传“广工玉器”手艺从起源于明清时期,1983年广州象岗西汉南越国第二代赵眜墓发掘使得广州玉石来源成为焦点。

    广东著名考古专家、当年象岗南越王墓发掘队队长麦英豪向记者透露,27年前赵眜墓出土的文物中,多达244件(套)玉器随葬品,占全部随葬品的五分之一。有玉衣、玉璧、组玉佩、玉印、玉剑饰、角形杯、玉盒、带钩、玉舞人等19种,是汉代考古的一次空前发现。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如墓主身上的20多件大玉璧和夫人们佩带的组玉佩,使人们对汉代玉佩的组合和形状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如各种形式的龙凤透雕造型奇特的玉璧、玉佩,其中一件龙凤纹重环玉佩甚至被选作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如犀角形玉杯、承盘高足杯都是考古发现上罕见的。

    “这里不容忽视的是套在赵眜身上的丝缕玉衣,玉衣由2291片玉片,用丝缕和丝、麻布粘贴组成,全长1.73米。”对当年玉衣的出地,麦英豪做出这样结论:“这件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和最完整出土玉衣,除了头套和手套,身上和四肢用的玉片都有加工过痕迹,都用玉石边角料拼制而成,可作为当年南越国已有自己玉器制作工场的物证。”

    “当时负责修复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白荣金见证:丝缕玉衣身上许多地方的玉块边角没有磨平,明显能看出玉璧、玉璜等玉片改造痕迹。”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全洪指出。

    尽管至今未能发现广州古代玉石作坊旧址,但专家们普遍认同,西汉时期广州就有玉石作坊。

    部分玉料

    来自广东曲江?

    当时就一些历史文献推断,该墓部分玉料来自广东曲江。而目前地质勘探表明,曲江地区并没有类似玉料产出。南越汉墓玉料来源至今仍是谜。

    对南越王墓内玉料的来源,199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闻广,取出其中18个样品化验并得出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数据,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之后这一问题并没有任何进展。一直关注广州玉器墟和翡翠文化历史源流的国际知名玉学学者、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春云博士坦言。他指出,20年前闻广的报告没有更深入一步探究汉墓玉器成分结构的矿物学特点,也没有就汉墓玉器成分结构特点与中国内地及周边国家已知玉矿的对应特征进行深入对比。

    “特别是当时仅就一些历史文献证据,推断该墓部分玉料是就近取材,即来自历史文献记载的广东曲江地区。而目前地质勘探与调查资料表明,曲江地区并没有类似玉料的产出。南越汉墓玉料来源至今仍然是个未知之谜。”

    “广州正在推进南越国遗址(包括西汉南越王墓、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西汉南越国水闸遗址)‘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西汉南越王墓玉器是广东古代雕琢技术最为精湛、文化艺术内涵最为辉煌的文物之一,南越王博物馆开放至今已有22年,彻底破解这一岭南考古史上的千古之谜,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增添一些科学方面的实质内容,对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特别是考古地质学的发展以及对于广东省的文化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王春云建议。

 

    现状:

    长寿西:

    街南街北玉石铺逾万家


    在老广州长寿西路地段,南北两侧华林玉器街和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一带,如今遍布周边街巷的大小玉器商铺逾万家,形成广州玉器大市场。其中,华林玉器街包括西来正街、华林新街、华林寺前街、茂林直街、新胜街等内街的玉器市场。而长寿西路段以北,便是华林国际和源胜陶瓷玉器工艺街。玉器街的发展还带动着长寿西路一带金银镶嵌手工业的繁荣,这类手工如今已有数百家。

    原荔湾区地方志办主任胡文中告诉记者,玉器街的历史有近两百多年了,过去规模没有现在大。据《广州市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新胜街、长胜街和西来初地一带已有“玉器墟”,到抗战前达到顶峰,此后热闹程度大不如前,到“文革”期间更是被取缔,直到1988年华林玉器街重新开张,之后在长寿西路以北地块建起华林国际,再向源胜街延伸,形成今天的格局。

    玉器价格:

    广州平过云南缅甸

    “到缅甸批发翡翠矿石,运回广东的四会、南海平洲、潮汕揭阳三地加工,最后又汇集广州,批发全国,走向世界。可以说,一个以广州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翡翠加工的完善产业链已在广东形成。”王春云博士如是说。“‘出处不如聚处’,不产翡翠玉石的广州,如今已经支撑起中国80%的成品翡翠销售量,在广州,一对翡翠手镯的售价远远比矿石产地缅甸的相同级别手镯便宜。”

    而近日昆明举行的中国(昆明)国际翡翠玉石珠宝文化博览交易会传出信息显示,以广州作为集散地的广东翡翠产业链,包括平洲的毛料交易、四会的中低档加工以及揭阳的高档加工,如今从业人员已过百万,年产值超百亿。

    经营路径:

    缅甸矿石-广东加工-广州发货

    “开了20多年玉器店,用货如轮转来概述很贴切,进多少就卖出多少,很少积压。”在华林寺前27号宝丰斋玉器商行开玉器档口的谈霭金是1988年华林玉器街开张的第一代个体户。一提起火爆的生意,谈霭金就眉飞色舞掩饰不住兴奋,“当时首批到这里开档口的多数是和我一样的南方玉雕厂老员工,许多人都是一家子经营开店。”谈霭金说,她丈夫负责到云南、缅甸采购玉矿石,运回广东在平洲、四会等地加工。成品玉镯、玉佩再从广州发往世界各地。记者了解到,整个玉器墟,清一色私人经营,几乎都为家族模式。

    而超彩珠宝玉器有限公司的梁国超透露,从太公开始就在长寿路做玉器加工,如今已经是第四代,如今玉矿石到云南缅甸进货,最后的成品多数发到东南亚和美国、日本。

    熙熙攘攘的玉器墟再现昔日辉煌,大件小件,零售批发,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更神奇的是,在华林玉器广场、华林国际等玉器大厦周边沿街内巷,老西关旧屋底层开出密密麻麻的小店,简直就是见缝插针,其密集程度令人无法想象。翡红、翠绿、白灰、紫黄、黛青,既有介面、耳扣、玉坠、玉镯,也有杏心、花件、花牌;既有古玉和仿古玉器,也有近年时尚的生肖类玉器;既有雕工精细的座件摆件,也有玉器加工工具;既有可保值的A货玉器,也有价格相宜的B货、C货玉器;甚至还有专卖玉石毛料的。琳琅满目,货源品种齐全,一个专业翡翠玉集散地在这里形成,每年都吸引数百万海内外客商和旅游者来此交易和观光。

    “玉器档口往往是一个铺位全家人经营,大的十多人,小的夫妻档。经营者大部分来自福建、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外商客和广州四乡小商户。大到数万一对的玉手镯,小到碎料小配件,即便一块几毛小玉配一个转手一两毛钱小毛利,一年都能赚回几万元。一些来自外省外地的档主,第一年开着夫妻档,第二年请来兄弟姐妹,连续几年下来,老家整个村落几乎是半个村邻居都在玉器街开起小商铺,一些人还在广州买房定居,正是一玉带旺全村人。”荔湾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工商会副会长邹永生介绍说。 

    学者探源

    广州翡翠贸易:

    明代缅粤翡翠贸易的延续

    王春云

    (国际知名玉学学者、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玉器墟历史上位于广州华林寺附近,就翡翠加工而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玉器墟,时代远早于北京、上海、天津的玉器墟。这个现在位于华林街、源胜街及带河路(今康王路)一带的玉器墟就是广州翡翠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地域,也是广州市最早大规模珠宝首饰批发集聚地。

    以玉器墟为代表的广州玉文化渊源于历史更为悠久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峡文化,鼎盛于西汉南越王的统治时期。广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称作“天子南库”,有通过广州玉器墟向朝廷进贡珍宝的传统。清末李成武1908年著《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太后棺藏珍宝中有“头顶翡翠荷叶,重二十二两五钱四分,估值八十五万两,此为粤海道某所进贡者”。

    广州玉器墟的历史源流困惑了中外无数学者的智慧。中国学者张文骥认为早至同治时期,梁玉昆和梁荣沛认为早至道光年间,汤耀翔认为早至乾隆时期,牛秉钺认为早至康熙之际,在同治和光绪时期得到发扬光大。可惜的是,这些学者们思维都局限在广州地域里,没有在东南亚整体贸易格局范围内将广州玉器墟、广州翡翠文化与缅甸翡翠产地的历史传承联系起来考虑。

    但实际上,早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广州贩卖绸缎、珍珠、翡翠、药材等几个行业的客商在北京前门外王皮胡同三号购置仙城会馆,并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碑纪念,碑文记载“既而裹珠贝者,玻璃、翡翠、珊瑚诸珍错者”清楚表明,广州玉器墟商人当时已在北京进贡翡翠。而基于当时几个历史事件的研究,可以合理推测,康熙年间广州翡翠贸易的历史当是明代以来缅甸至广东翡翠贸易的延续和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