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海内外各界端午齐聚“龙…
“文化价值”不等于“文…
自古“高考”不容易 看…
郑欣淼:博物馆姓“文”…
“猪坚强”不堪骚扰:别…
专家:“从春节放到十五…
魏英杰:“二代证”不能…
宋朝“南京”商丘:太祖…
台北故宫预计2011年出版…
赵本山的“争议”不在小…
最新热门    
 
“龙”不是虚拟的传说 发现龙的踪迹(2)

时间:2010-6-11 10:52:06  来源:不详
一、考古龙的发现 
  1、蛇形原龙。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辽宁省阜新市区25公里的查海文化原始村落遗址,有一条由大小均匀的红色石块堆塑而成的龙,全长19.7米,宽1.8--2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形体最大的龙。遗址中还出土了两块龙纹陶片。经考古测定,距今达8000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欣然挥笔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这条龙身躯庞大绵长,更像一条大蛇,故学者们称此龙为“蛇形原龙”。
  2、中华第一龙(鳄形原龙)。
  1975年9月7日,坐落在原河南省安阳地区濮阳县户部寨小濮州村西400米中原油田濮参1井发生井喷,标志着一条地下油龙的诞生,中原油田走进我们的生活,轰动全国,轰动世界。
  1987年4月“引黄供水调节池”工程在濮阳县西开工。5月,考古工作者在工地发现了一处距今约65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一座编号M45的远古时期墓穴被清理出来。墓主人是一个男性,头朝南,脚向北,正面仰卧在墓穴中央。他的东侧,有一条形状和我们今天到处可以见到的龙形一样的、由白色蚌壳摆组成的龙。他的西侧是同样方法摆组出的蚌壳虎。
  蚌壳龙体长1.78米,高0.67米,头仰,嘴张,瞊目露舌,弯颈弓背,短腿向前,五爪抓地,尾端开花,程前行状态。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称:濮阳蚌壳龙是中原地区最早的“艺术神器”。
  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教授在现场题词:“华夏文明,渊源自有,龙虎俱在,铁证如山!”。
  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8年撰写发表了《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起源》论文,揭开了M45天文学的秘密。
  冯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89年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发表了《中国早期星象图研究》论文,认为M45蚌组龙虎图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星象图。它将中国天文学的起源时间由过去的公元前1000年提前到公元前4500年。它不仅把中国天文学的‘四象’传统在夏鼐的基础上又前推了3700年,让历史翻了一个跟头,而且还让那些坚持中国‘四象’西来的人哑口无言。濮阳天文图不但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图。它终结了中国天文学西来的争论。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张忠培研究员于1987年10月21日到达西水坡工地,看过45号墓特别是它的蚌壳龙后说:他在濮阳为北京故宫的7万条龙找到了祖先,这祖先就是濮阳的“中华第一龙!”;并且,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还是世界第一龙!”。张忠培被文博界戏称为“龙窝里的头”,他的话一言九鼎。
  考古专家考察M45蚌龙后发现其数据与鳄类身体比例关系基本一致,故学者们称其为“鳄形原龙”。
  3、鱼形原龙。在黄河中游的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鱼形原龙”。考古断代表明,此龙距今7000年。
  4、猪形原龙。在内蒙古赤峰市小山遗址出土了属于赵宝沟文化的典型陶器:尊形器。一个“猪形原龙”。龙吻长伸,牙齿翘起。考古断代表明,此龙距今7000年左右。
  蛇、鳄、鱼、猪、马、鹿、牛、虎、熊都曾经是先民对龙的形象融合载体。龙形的多样性意味着什么呢?
  二、龙的形状(闪电)
  龙形的多样性意味着先民对龙形的不确定性。是什么东西,什么动物会形象多变呢?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究竟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在这么广大的区域里都有龙的踪影呢?
  汉代王充在《论衡·龙虚篇》中说:“雷龙同类,感气相致”“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蛟龙见而雨至,云雨至则雷电击”。《山海经》里出现的“雷神”,正是龙的形状:“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古代蒙古人认为:“雷电出自于某种类似于龙的动物”,有人亲眼见到这种动物“从天上降到地上,以尾击地,蜿蜒而动,并从口中喷出火焰”。东北赫哲族人相信闪电劈树是龙现身。鄂温克人认为最初的雷神是龙。这条龙身上有数不清的鳞片,每个鳞片都盛有一百担水,下雨就是神龙抖动,鳞片洒下的水。汉族民间自古就说闪电是龙王显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