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丈夫月薪2500 妻子拒生…
张悟本养生书被下架 海…
海南定安诞生“粽子王”…
峨眉山市:城市风貌塑造…
新闻出版总署将组织专家…
受张悟本事件连累 书店…
5月网络热词出炉:从世…
医圣张仲景谈养生:不可…
张悟本所著养生书籍策划…
四川百余人因信奉食疗养…
最新热门    
 
养生“秘方”皆源于此 《黄帝内经》是本什么书?

时间:2010-6-17 11:08:44  来源:不详

当“亚健康”成为上班族的生活常态,也催生出了“养生文化热”。于是,涌现了马悦凌、曲黎敏、张悟本等数不胜数的“专家、名家”;派生出了《从头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册》、《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等养生指南书籍。

翻阅市场上的这些养生书,再听听养生专家们讲的话,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靠着一本《黄帝内经》来打遍天下的,他们的“学术观点”几乎都来源于此。这对《黄帝内经》而言,是幸?是悲?对广大读者而言,是福?是祸?

《黄帝内经》是本什么书

《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所作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黄帝内经》可谓是如雷贯耳,但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那就寥寥无几了。《黄帝内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导王旭东告诉记者,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含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中只有13个药方

现在人们一生病,对药物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而且,往往越是名贵、药力强的药,越招人宠。于是,导致抗生素等泛滥,人的抗药性也被训练得越来越强。

药真的是咱们生病的救命稻草吗?《黄帝内经》对药还真不感冒,越是猛药越不招它待见。《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四清解释说,《黄帝内经》把药划分为三六九等,“毒”越大,表明药越猛,而治病效果却越不济。只有“无毒”治病,也就是不用药,治疗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这说明什么问题?至少说明这本书不是主要教人怎么用药的,《黄帝内经》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中到底讲了怎样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尽管只有13个药方,但这本“老黄历”在现代医学先进浪潮中却始终不褪色。陈四清告诉记者,因为它有着一套举世无双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表明再温和的药,也不如平常吃饭,五谷杂粮、瓜果蔬菜的均衡饮食是治病的最佳良方。而这就是现代医疗追求的又一原则:医食同源。将这一原则落实到现代人养生当中,也就是人们最熟悉的方法——药膳。

王旭东认为,《黄帝内经》里说:“正气内存而邪不干。”《黄帝内经》根本就不是治病,而是治人。因为它讲究“天人理论”,把人放在地球乃至宇宙一起观察,将人体阴阳调和得与自然一致,也就是达到了现代所说的“健康”。而此时,外来细菌、病毒就没有了生存的环境。

谁都是生病了去看病,这也是现代医疗人们求医的惯用套路。而《黄帝内经》的原则之一:未病先防。也就是现代我国准备推行的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战略,主张“防病”大于“治病”,并在病变趋势中掌握主动权。

很多人都以为心理医生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是为压力过大的都市人治疗精神、心理上的疾病应运而生的。但是,可知数千年之前的《黄帝内经》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心理治疗法,并开始为古人们治疗心病。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之论》总结出一套“以情胜情法”。与“以毒攻毒”异曲同工,用正常的精神活动来调节不正常的精神活动。

这套方法按照五行原理,将人的常见情绪与五行对应:“恐类水、喜类火、忧类金、怒类木、思类土。”而根据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找到“以情胜情”的方法:“恐胜喜、喜胜忧、忧胜怒、怒胜思、思胜恐。”

按照这套方法,古代行医者见到因各种情绪导致心病的人,无需用药,借助家人、朋友对其施加相克的情绪,就能使其病愈,成了早期的“心理疗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