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高陵考古队回应热点疑问…
学者颠覆曹操高陵定论:…
两岸学者论屈原文化 少…
南澳I号水下考古现场:…
2009年10大考古新发现
曹操墓在安阳受质疑 考…
曹操墓在安阳受质疑 考…
考古数周良洛文化遗址现…
考古人员将再次走进滕家…
红山考古能证明确有五帝…
最新热门    
 
考古学者判断天池山发现的戈为越国兵器

时间:2010-6-22 12:24:50  来源:不详

天池山洞出土的青铜戈有凸起的中筋 (圈中所示),与越王允常戈相似
 

越王允常戈(资料图片)

     新华报业网讯  本月初天池山山洞里发现的青铜戈到底是哪来的?考古学者陈万康近日在看过照片后作出判断,这把戈应该是越国兵器;至于它与当年吴越的生死之战是否相关,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本月3日上午,天池山“天灯嵝迷宫”景观区天狮洞土层内挖出了一把青铜戈(见照片),经苏州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照根鉴定,这把戈是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一作公元前770年-前403年)晚期的兵器。天狮洞再向西北面几里就是夫差被擒的阳山,这把戈会不会跟当年吴越的生死之战相关?天池山风景区管理处负责人任少春为此求助网络,结果看到了这样一段资料:春秋后期吴王夫差曾在天池山东南山坡埋下伏兵,以抵御越国军队的进攻。尽管网上的资料并不完全可信,但任少春觉得,不能排除这把戈是吴国士兵留下的可能。

     商报报道这一消息后,醉心于先秦吴地历史研究的考古学者陈万康很感兴趣。为此,他与记者取得了联系,要求提供这把青铜戈的全部照片。收到照片后,他作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这把戈应是越国戈。

     陈万康说,从目前发现的有铭文的阖闾戈、夫差戈看,春秋时期的吴国戈,舌形锋应该是“圆弧刃”;但这把戈舌形中有凸起的中筋 (脊棱),看上去像是一个倒过来的角,所以叫“倒角刃”,而“倒角刃”正是越国戈的特征,有越王允常(勾践之父)戈为证。

     春秋晚期的越国戈为何会出现在天池山的山洞里?要知道,春秋晚期天池山还在吴国的范围内,吴国是到了战国初的公元前473年才被越国灭掉的。陈万康对此作了推测:这把戈也可能是战国初期的,所以风格上跟春秋晚期的戈相同。或者是春秋后期越国进贡给吴国,供吴国士兵使用的。但要得出更准确的结论,还要需要进一步考证。

     相关链接:戈

     戈是先秦战争中使用最广泛的青铜兵器之一,是中国古代特有带柄兵器,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戈和干合称“干戈”,是各种兵器的统称,是战争的象征,所以有“大动干戈”、“化干戈为玉帛”等说法。

     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戈头主要由“援”和“内(读作‘纳’)”两部分组成 (见资料照片)。“援”就是向前伸出的上下两刃,前有尖锋,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

     戈的缺点是易掉头,转头。为了避免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 “援”和“内”之间设有突起的“阑”。阑侧增设缚绳的穿孔,这一部分称为“胡”。为了缚绑得更牢固,“胡”部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使用不够灵活的戈从汉朝起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记者 施晓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