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教宗继续介绍圣多玛斯的…
哈佛大学的“学术大餐”
龚延明:哈佛大学的“学…
王钟翰:去美国哈佛大学…
信众恐惧中参与复活庆典…
现存曹氏族谱与曹操后裔…
陈祖芬:哈佛告诉你
哈佛女毕业生为救中国未…
哈佛校长对毕业生说:人…
国家图书馆与美国哈佛大…
最新热门    
 
哈佛与复旦主办“新世纪文学十年——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

时间:2010-7-15 11:29:53  来源:不详

进入21世纪的华语文学,正在以令人晕眩的速度分化、裂变。一方面,从80、90年代走来的作家,延续着他们对历史与人性的执着思考;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文学被拉下“庙堂”,神圣性被空前消解。十年来,中国文学的面目呈现出空前喧哗繁复的格局,“文学终结论”亦不绝于耳。 

 

  12、13日,由哈佛大学东亚系与复旦大学中文系等主办的“新世纪文学十年——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沪举行。当代中国文学界主力作家、评论家数十人与会,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深入剖析当代文学的各层各面,试图勾勒出文学走向的脉络。

 

  作家莫言在首场论坛发言中,对当下文学历程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有趣比喻:“文学的战国时代”。随着中国社会30年的巨变,曾经“一枝独秀”的传统道德观分崩离析,文学也迎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某一个精神主题再也拢不住公众的口味,文学向着价值多元的方向四散;创作盛况空前,声音响亮而模糊;似乎在写作经验、方式、载体和文学想象上与传统全无瓜葛,却又有藕断丝连的互动与融合。

 

  学者陈思和曾以“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论述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走向,认为经历了“文革”后,结束了“青春期”的中国社会,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在以“断裂的美学”为主题的论坛上,他进一步指出,20世纪初当“少年”、“青年”作为社会现代性的特征,在新文学运动中被反复强调时,作家的活跃期往往只有10年左右,尽管后期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或许更成熟,评鉴却往往远不如早年,因为只有早年作品代表了一个青春时代。

 

  而在新世纪十年,王安忆、余华等起步于80年代的作家,文学生命力明显被大大延长;90年代兴起的韩东、卫慧等,其文学想象方式被主流评论界排斥,尚没有发展出优势的地方,形成了创作群的断裂。陈思和认为,弥补传统与新生代作家之间“断裂的美学”,整合双方长处,将赋予文学新的视野。

 

  不过,对于众声喧哗的“战国时代”而言,同样面临“中年危机”的文学评论界,如此以传统作家为中心,忽视如火如荼的“青春叙事”,是否也沾染了一身“话语权势”和“老气横秋”?一方面,80年代走来的作家与评论家关系空前接近,是否妨碍他们超脱的文学经验;另一方面,网络和资本作为一股明显不能忽视的力量,评论家对其的关注却往往出于“被动应战”,论述多为消极、外行。

 

  “阳春白雪”的“严肃文学”读者寥寥,“下里巴人”的“网络文学”则拥趸众多,难免让评论家觉得尴尬,当前文论层面轰轰烈烈的讨论,多少是在缺乏对文学现象准确把握的空中楼阁中进行的。

 

  当天一些学者亦坦言,对网络世界人的处境到底如何、人的本质到底发生了如何变化,评论界认识尚比较弱,也难以理解其如何重新处理生存经验和历史经验。在即将举行的“新世纪文学的展望”分论坛上,一股以青年学者和在校学生为主的研究力量,将对网络小说的现状和发展予以充分的关注。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