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甘肃兰州兰山佛教文化院…
文化遗产类图书像天书 …
“广东宗教文化行”大型…
弘扬弘一文化座谈会举行
第七届东林净土文化夏令…
“菩提树下对话” 2010…
引入社会资本保护文化老…
“菩提树下对话” 2010…
评《故国中山》:解开古…
“中国.印尼2010伊斯兰…
最新热门    
 
文化遗产类图书难贴近大众 大师不愿“操刀”

时间:2010-7-24 10:30:24  来源:不详
惨烈与血腥,纷纷在书中鲜活呈现。然而,该书作者、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吴晓丛认为,从普及的角度说,这本书的发行量不算大,知晓的读者并不多,看过的就更少。

 

  吴晓丛告诉记者,文化遗产图书面临如何通俗化、普及化的问题。“文博系统有丰富的实证资源,可出版的图书却主要为高端论著,不仅受众面狭窄,并且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他认为,文化遗产图书难以贴近大众的原因在于,业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普及读物是不值得下功夫做的 “小儿科”。因此,许多专业人员不愿写作普及读物,大师“操刀”就更为鲜见。

 

  重庆某出版社透露,曾经策划了考古揭秘的普及读物,找到省内一位知名专家写作,但磨破嘴皮子专家硬是不接招。专家说,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怕出了这样的书,落下搞不好学术的话柄。最后,出版社联系到四川大学一位相关专业研究生出了书。

 

  此外,出版普及读物得不到相关经费支持,也挫伤了专业人员的写作积极性。因此,市面上看到的多是学术专著,价格动辄几十、上百元,内容又生涩,使读者望而却步。这些都是造成文化遗产类图书难以贴近大众的原因。

 

破题:用讲故事的方法讲道理

 

  不少学者提出要 “用讲故事的方法讲道理”,让考古知识、文博知识走进大众。武汉大学教授余西云说,过于高深的文化遗产图书连专业人员都难读懂,大众当然不会感兴趣。只有走出“围城”,才能让大众分享考古成果。

 

  一些学者已开始行动。记者在书店看到,5月出版的《曹操墓真相》就是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一本普及读物。该书讲述了发掘曹操墓的过程和相关历史知识,以及需要揭开的迷题。四川出版集团4月出版的两本由专业人员写作的文化遗产图书同样也很吸引读者。《三星堆之101个迷》既能使“内行看门道”,也顾及了 “外行看热闹”;《金沙之迷》从 “全国有众多金沙村”开篇,将专业知识与历史考证相结合,读来意味悠长。

 

  “全国有151家出版社在出版文化遗产类图书,都在抢这个市场。”文物出版社总编辑葛承雍认为,只要改变思路,起点不高的此类图书,说不定会成为出版热点。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