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11岁女孩独自随团游世博…
小伙为买跑车赠女友给3…
血缘 一个80后和尚和12…
36岁男子“累死”工厂 …
12个人的中国文学排行榜
《两个黄鹂鸣翠柳》四赞…
一把漆器水彩画扇画了1…
广西干旱等级已经达到严…
北京植物园种植千瓣莲花…
广东今年将建7732个农家…
最新热门    
 
2个黄鹂鸣翠柳? 数字用法属误读

时间:2010-8-3 11:20:22  来源:不详

王跃文微博爆料引热议 

日前,著名作家王跃文在微博上撰文说:“有读者向我投诉,不喜欢我书中数字的阿拉伯符号式。我怪编辑,编辑无奈,说是新闻出版部门的规定。据悉,按该部门规定,小学课本里杜诗已改作:2个黄鹂鸣翠柳,1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1000秋雪,门泊东吴10000里船。”王跃文为此还写了一则段子,讽刺此事。“甲说:到多少人了?乙说:十五位了!‘该部门’要求改成:15位了!丙说:到底会来多少人?丁说:可能有十七八位吧!‘该部门’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同理就得改成:可能有17、8位吧!别扭吗?” 

网友纷纷跟帖并转发该博文之余,大都表示:要真有这般规定就不仅是弱智,而且是疯狂了。网友“智齿坏了”的评论则比较中肯:“出版物的数字规定应当严格区分科学和艺术,关于‘是’的程序,宜严格;但文学艺术类不能因僵硬的数字牺牲创意与想象,因为这是它们的灵魂。”众网友在纷纷发表评论之余,还照“汉字改数字”的原则改写了多首古诗。如:“1去23里,烟村45家,亭台67座,8910枝花。” 

也有网友对此持反对意见,网友潘海天表示,自己的书是阿拉伯数字全被改成中文,“编辑和我说的是同样的理由。 

学者曾质疑“数字之灾”? 

关于出版物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数字与汉字的使用标准,早在2001年就曾引发过学者、作家们的关注。著名学者、作家舒芜在2001年曾撰文谈及此事,并用“阿拉伯数字”之灾来形容。舒芜表示,出版管理部门有个规定,除了少数政治家言论、著作而外,“书刊上的数字,都要用阿拉伯数字;原稿上是汉字‘一二三四’的,编辑必须把它改成‘1234’;否则就算失职,要受批评,乃至扣工资。”舒芜还举例说,朱正的一部著作中引用陈与义词句“二十余年如一梦”,印出来时成了“20余年如一梦”。 

对此,网友“笑芎冰”反驳说,“原以为舒芜的文章是正式国标出来之前写的,有些误解也可理解,不料查到却是2001年3月13日,离1996国标实施已经5年多,我实在难以理解这位文学家的说法。” 

出版人回应:并无硬性规定 

出版物上,汉字改成数字有无硬性规定?记者电话采访了接力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世纪文景等多家出版机构的多位资深编辑,受访者均表示书籍出版时并无将汉字统一改成数字的规定。“并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有关《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并不适用于文学读物和古籍读物。用汉字还是用数字要考虑‘得体’的原则,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出版界倾向于用汉字来表达。只要全书或局部统一,便于读者阅读即可。”接力出版社校对部主任蒋强富这样告诉记者。 

曾编辑出版过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骆以军等知名作家书籍的世纪文景编辑刘志凌这样告诉记者:“一般来说,现在大多是用阿拉伯数字,比如数据或年份,用得很合适。但是如果有的地方用阿拉伯数字就不对了,只有用汉字才行得通。像我做文学书、小说,尤其是台湾作家的作品,常常遇到用汉字来表示数字的情况,那我都会遵照作者的原意。不过无论怎么处理,都要全文统一原则,不能杂乱。” 

记者翻阅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并未发现有将诗词等文学作品中的汉字改成数字的硬性规定。《军事世界POINT》月刊出版人赵楚也在微博上回应说:“不是说万要改,而是说数字要用阿拉伯表达。王那个说法是夸张。”昨日,王跃文在微博上也改变了口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我看了,明显的缺陷就是没有对文学作品中的数字用法作出规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