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宗教信仰 >> 佛教 >> 正文
江西马祖道场南昌佑民寺…
中年男子悬空吊死在酒店…
德国动物园一房子内部设…
重庆数百村民走危桥11年…
过山车出故障游客悬空7…
6旬老父腰间绑绳悬空15…
艺术家每日在墙壁上悬空…
最新热门    
 
悬空寺入美国十大“危建”:悬空千年令人称绝(图)

时间:2010-7-1 12:56:02  来源:不详

  中国佛教新闻网讯  美国知名杂志《时代》周刊于6月11日评出世界上十大看似岌岌可危但却仍安全的建筑,我省的悬空寺为我国惟一入选建筑,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报6月14日曾作报道),这无疑更增加了悬空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6月22日,记者专门就悬空寺的建筑特点及其现状进行了深入采访。

  A 上载危崖,下临深谷

  出浑源县城南行2公里,便到了恒山的天然北大门金龙口。进入金龙峡沿公路走500余米,便看见一处神奇的空中楼阁悬挂在峡谷西侧的悬崖峭壁间,这便是被誉为“空中第一寺”的悬空寺。

  悬空寺背依秀丽的翠屏峰,面对恒山主峰天峰岭,上载危崖,下临深谷,结构惊险,楼阁悬空。这片楼阁,仿佛稍一晃动就会坍塌下来,一阵山风就会吹走的样子。

  进入悬空寺景区,首先要穿过一座铁索桥,铁索上面铺设木板,游人走在上面,晃来晃去,为悬空寺增添了神秘之感。过桥后向南走五六十米,便来到悬空寺脚下唐代大诗人李白挥毫“壮观”的大石下。“据史料记载,悬空寺以前最高殿距离谷底深达90余米,随着逐年山谷冲刷下来的泥沙将河床抬高,到本世纪初,最高殿距离谷底只剩下40余米。从2003年开始,恒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开始组织人员清淤,至目前,最高殿距离谷底已达67米。”悬空寺景区副主任郭凌霞告诉记者。

  B 十几根木柱并不是真正的受力重心点

  悬空寺的建筑布局为“一院二楼”,南端为一悬空寺院,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寺院虽高悬半空,但仍不失传统之寺院布局。只不过是因势利导,将平地寺院的布局立体化。

  寺院以西为正,大门向南。顺石径上攀,一进寺门,穿过暗廊,便踏进了一处长不及10米、宽不过3米的长方形寺院。背崖处是一排整齐的二层楼殿,下层是和尚食宿的禅房和念经的佛堂,其中一间现已作为风景区管理处的值班室。上层是寺之主殿三佛殿、太乙殿和关帝殿。在三佛殿、太乙殿和关帝殿的脊顶,还各有4间配殿,均榱桷翚飞,负崖危栖。寺院南北两端还各配有一座正方形钟鼓楼,悬空突出,相互对称,内置悬梯,为上下通道。

  从钟鼓楼北楼循北向上,在寺院北面的断崖绝壁上,悬挂着两座宏伟的三层九脊悬空飞楼,楼体大部悬空,下面就岩支撑的木柱,不及碗口粗。南北两楼高下对峙,争奇斗险,中隔断崖数丈,飞架栈道相通。记者走在上面,摇晃之感顿生,再往下看,如临深渊,惊心骇目,不敢久立。“这是悬空寺最为惊险之处。”郭主任向记者介绍说,其实,阁楼和栈道的受力重心点并不在木柱上,而在岩石上。悬空寺建设时,工匠们在悬崖峭壁间,把绳索一端固定在山峰上,另一端系住人腰,敲石凿孔,插木为梁。“别看外面的梁只有一两米长,插进岩石里面的长度却是露在外面木梁的两倍,且里面的木梁比露在外面的木梁更粗更大,所以不用担心木梁会滑出来,就是专门去抽,也不可能把它抽出来。”

  那木梁是怎么放进去的呢?郭主任解释说,当年建造者在崖壁上凿洞时,越往里越凿得大。木梁刚开始前后一样,但工匠们将木梁准备往里塞的一端锯了几条缝,并且在木缝中事先钉了许多木楔子,木楔子一头大、一头小,然后往里打木梁,里边的木楔子靠洞内岩壁的反作用力就把木梁给撑开了,所以木梁塞到岩洞里边的那端就变大了。“这个原理就和现在的膨胀螺栓一个道理。而那些支在崖壁上的木柱,则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整个建筑都是那十几根细弱的木柱在支撑着,加重了悬的气氛,让人为其担惊受怕。”

  C 千年不毁主要得益于其绝妙的选址和定位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悬空寺整个建筑建有大小殿阁40余间,却仅有152平方米。最大的三官殿,宽6米,深4米;小的石佛阁宽不盈2米,最小的真武窟竟不足1米。塑像大者可达2米,小者不盈尺,而大多数则与人相仿,可亲可近。悬空寺还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

  此次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世界十大“危建”筑,从建筑时间来讲,悬空寺无疑排在了第一位,它比建于11世纪的德国利希滕斯坦城堡还早500多年。

  众所周知,寺庙建筑,难免要受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