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宗教信仰 >> 佛教 >> 正文
新加坡佛光山举办儿童佛…
新疆天池半小时内出现4…
佛光山短期出家 海内外…
国际佛光会第四届大洋洲…
驻悉尼总领事胡山出席国…
佛教法句经进入纽西兰国…
佛光山南屏别院召开201…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
佛光山赞助儿童艺术 纸…
最新热门    
 
天池佛光形成原因揭秘

时间:2010-7-29 11:29:15  来源:不详

      中国佛教新闻网讯  佛光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它的出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阳光、云雾、地形。只有当太阳、人体和云雾三者处在一条倾斜的直线上时,方能产生佛光效应。佛光是由太阳光与云雾中的小水滴经过衍射作用形成的。当佛光产生时,会出现一种圆形的彩色光带,它的大小与阳光的强烈程度和云雾的浓薄有关。它的出现时间长短也取决于阳光是被云雾遮盖和云雾的稳定性。至于佛光中的人影,则是太阳光照射人体后在云层上所形成的投影。 

      这些年,网上一直热传在新疆天池、井冈山黄洋界和庐山五老峰等地有人目击到“佛光”。

  “佛光”,一种很像彩虹但比彩虹小的大气光学现象,因其放射如宝石那样五彩缤纷的光色,气象学上称为“宝光”,由于以往人们多在峨眉山看见,因而我国气象学界特将之定名为“峨嵋宝光”。

  “佛光”是可遇不可求的神秘现象吗?“佛光”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需要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遇见?

  忽见金光,状有千佛

      公元366年的某一天,一位叫乐僔的高僧,云游在敦煌莫高山上。时值傍晚,乐僔身后的西天,阳光依然明媚,他在向东边的三危山眺望。突然,乐僔发现山崖下有神奇的金色光环闪耀,环内似有千尊佛影在跃动。“……忽见金光,状有千佛。”(莫高窟第332窟所刻的碑文中记载)

  难道是乐僔虔诚的佛心感动了大慧大慈的菩萨,佛祖显灵了?乐僔很快意识到这里一定是佛祖的宝地,他当即跪下,朗声发愿,要在这人迹罕至的绝壁,开凿洞窟,为佛祖留迹,让后代子孙铭记。

  于是,乐僔四处宣扬化缘,不久,丁当之声在山坡上响起,工匠和艺术家们在洞窟中前赴后继,千年的血汗,成就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佛文化壁画。

  我后来的考证认为,乐僔所见的“金光”,即是人们所说的自然现象宝光,“千佛”实为现场观看者自身在这光环中形成的多重影子,即所谓“幻影”。

  隋文帝在五台山也见过佛光,他的激动,更容易兑现,当即下令筑一座佛光寺。在莫高窟第61号窟室,有壁画“五台山化现图”,记述了这一奇景。近代的梁思成,正是在莫高窟壁画的启发下,找到了几近“销声”的佛光寺。佛光,就是这样以它的神秘与让人敬畏的色彩,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少年立志,魂牵梦绕

  上中学时,校园设有气象哨,我从初二就喜欢上了气象观测。1978年高考,我以全县公社级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被当时的广西农学院(现为广西大学)录取,就读农业气象专业。记得大二时,老师在讲大气光学现象时,对虹、晕、华讲得很透彻;而对于宝光,她说至今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论,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不妨深入探讨。

  也许,老师的话并没有引起更多同学的注意,而我却久久不能忘怀。

  1982年7月,我大学毕业,19岁,被分到了当时的中南林学院(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任教。1987年,我从翻阅多本《气象学》专著中发现,对于宝光现象的讨论似乎“大同小异”,仅仅几行文字的概略描述,未见图解照片。

  我可以试试看吗?

    从1993年起,我曾一度设想做宝光的模拟实验,来探索宝光的形成原理。说来奇怪,虽然我从没见过宝光,却在梦境中多次“遇见”——那宝光环,若隐若现,映在一条小溪沟的电影屏幕上。醒来后我想,若要看见宝光,除了光线在云滴(气象术语,云团中蕴涵的小水滴,云滴增大才成为雨滴)中衍射外,光线在云滴表面的反射也很重要,由此构成了宝光形成原理的基本框架。

  为观测宝光,我曾多次前往黄山考察。你会问,宝光在峨眉山最容易看见,为什么不先去峨眉却去黄山?我想,既然宝光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它的出现就不应仅仅局限于峨眉山。黄山云海举世闻名,错落有致的峰峦为观赏宝光造就了十分有利的地势。

  还有一个理由是,当时我工作所在的中南林学院位于湖南株洲,去黄山比较近。而且黄山上没有宗教寺庙,完全可以用纯自然的观点去认识这一神秘的现象。

  1995年元旦,我第二次去黄山,不巧,暴雪封山,我未能登临,便在山下买了一本有关黄山风光的摄影集,无意中看见有三幅宝光照片,非常激动。在返回黄山市区的长途汽车上,疲惫的我,昏昏欲睡,影集中的黄山宝光照片似乎映入我的脑海,像放电影的慢镜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