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宗教信仰 >> 佛教 >> 正文
学诚法师在2010年中国梵
2010年中国梵净山佛教文
北京云居寺征佛经主题歌
商丘一墓群出土60余件文
曹操墓真假超越学术范畴
晋江流域史前遗址近200
楼兰古城遗址发现110周
新疆和田百公里内现20多
10部布依文古籍晋升“国
纪念冰心诞辰110周年 海
最新热门    
 
2010年中国梵净山举行佛教文化活动 世界上最大金玉弥勒开光

时间:2010-8-30 10:41:23  来源:不详


  中国佛教新闻网讯 2010年8月28日上午10时30分,金玉弥勒,示现人间,梵天净土,普照佛光,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暨大金佛寺金玉弥勒开光大典在贵州省铜仁梵净山佛教文化苑隆重举行。国家宗教事务局、贵州省、铜仁地委的相关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来自佛教界、商界、旅游界以及新闻界数千人云集梵净山,共襄盛举。 

  出席开幕式的有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韩松、贵州省政协副主席陈海峰、贵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何萍、贵州省宗教事务局局长龙德方、中共铜仁地委书记廖国勋、中共铜仁地委副书记龙德文等各级领导;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永寿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张琳,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长顺法师,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科长奚白法师,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心照法师,五台山佛教协会秘书长妙荣法师、五台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义轮法师,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门肃法师、普陀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觉如法师,安徽省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果卓法师,铜仁地区佛教协会会长佛友法师,梵净山佛教文化苑曾一兵居士等佛教界人士;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方立天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楼宇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魏道儒、纪华传,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徐文明,贵州省宗教学会会长柏怀思等专家学者。

  中共铜仁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李再勇主持开幕式,简要地介绍了出席开幕式的主要领导和嘉宾。在奏完国歌后,廖国勋书记、曾一兵大居士、学诚法师、蒋坚永副局长、陈海峰副主席依次就梵净山的优美风景与深厚的人文文化、佛学文化及金玉弥勒佛开光的意义发表了重要讲话。

  廖国勋书记说此次活动是铜仁区佛教界一大盛事,也是铜仁区文化建设史上一件大事,他代表地区四大班子对活动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到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深入研究整理梵净山佛教文化历史,挖掘弘扬佛教文化,更好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学诚法师在致辞中指出,由于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使梵净山的各项建设都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梵净山的佛教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佛教文化也开始复苏。这次梵净山佛教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的参加,相信通过此次系列活动的举办,对丰富梵净山的佛教文化底蕴,促进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梵净山佛教道场定会对和谐社会与人类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在讲话中,蒋坚永副局长强调了梵净山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梵净山金玉弥勒通达无岸,宽容和气之心油然而生。他希望佛教界运用大智慧,共同携起手来保护、开发好当地的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最后,陈海峰副主席宣布2010年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刹时,五彩礼花在空中绽放,绚烂而夺目,为此次活动增添喜庆氛围,同时也为世界最大金玉弥勒佛像开光拉开序幕。

  11时许,金玉弥勒开光法会在大金佛寺殿内隆重举行。诸山长老及党政领导瞻礼弥勒圣像。随后,维那僧众进殿,居士鱼贯而入,磬响鼓振,维那引领诵经。学诚法师、明生法师、永寿法师等为佛像主法开光,加持大悲水,为大众普降甘霖,在场的每一位信众都欢喜踊跃,法喜充满。近12时,开光庆典法会圆满结束。

  此次开光的这尊金玉弥勒高5米,耗用250多公斤黄金和无数名贵珠宝、钻石、翠玉建造而成,由佛光、金身、木雕须弥底座和白玉莲台四部分组成。其金身玉座符合“金胎合曼”、“显密圆融”之仪轨,无比庄严殊胜。座落于山上莲花水榭之中的金殿,更是世界绝无仅有。为梵净山营造出一派“金顶、金殿、金佛”的壮丽景观。

  据悉,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区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梵净山全山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海拔2750米,为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地质年代久远,珍稀动植物丰富,被国务院于1978年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