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历史百科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宗教信仰 >> 宗教要闻 >> 正文
中国作协,敞开的不只是…
北京宗教局,基督教两会…
全国基督教三自主席傅长…
宗教领袖们呼吁八国集团…
港信徒为中国教会献祭 …
中国各教区庆祝司铎年开…
伊斯兰教界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举办…
哈萨克斯坦“世界与传统…
中国伊协举行仪式为200…
最新热门    
 
中国宗教工作者代表团访问非洲

时间:2009-6-28 16:07:09  来源:不详
结、进步、发展而努力。
      阿基诺拉大主教满怀深情地说,2007年,我应叶小文局长的邀请,带领来自埃及、卢旺达、毛里求斯、韩国等9个亚非国家圣公会的首席大主教访华,受到国家宗教局的热情接待,通过那次访问,我们亲眼看到中国到处充满活力,人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国家宗教局真心实意地为宗教界服务。中国是世界上印刷圣经最多的国家,我们尼日利亚的圣经也是在南京爱德印刷厂印制的,非常精美。如果说那次访问开启了中非基督教交流的先河,此次叶局长率领中国宗教工作者代表团访问非洲,对中非基督教交流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尼日利亚国家和人民需要中尼宗教方面的交流,这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繁荣。
      毛里求斯总统贾格内特、第一副总理比比琼会见代表团时说,中毛关系密切,将来还将更加密切,双方不仅要加强政治、经济、科技领域的合作,也要加强文化、宗教等人文领域、精神领域的交流,使两国人民的心更加贴近。此次代表团来访,让毛人民有机会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的真实状况,这有助于两国宗教交流的发展深化。贾格内特总统还主动邀请代表团参观总统府并合影留念。
      叶表示,中毛两国在宗教和睦方面都有很好的经验,应互相学习、借鉴。他还对毛基督教圣公会首席大主教印·欧内斯特在积极推动中毛两国基督教友好交流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肯定。

二、广泛接触  增进了解

      接待方除安排正式会谈外,还安排了内容丰富的参观活动,使代表团有机会了解到访问国基督教发展的历史、现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当地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在尼日利亚拉各斯,代表团乘车近4个小时到达巴达格里,该市历史上是尼的奴隶港,也是西方来尼传教士的登陆点。沿路交通状况很差,马路上的车多数破烂不堪,随时都可看到肮脏的生活垃圾以及当地黑人拿着塑料桶在加油站前抢购汽油的情景,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极不协调。在产油大国出现这种情形着实让人纳闷,后来才知道,原来尼没有炼油厂,汽油完全靠进口。国内也没有发电厂,各单位自己用发电机发电,代表团在尼的三天,平均每天要断电两次。尼副总统在总统府宴请代表团时亦断了两次电。尼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贫富差距大,失业率高,导致社会治安差。据了解,该国的抢劫、偷盗犯罪率很高。出于安全考虑,我驻拉各斯总领馆总领事及助手全程陪同代表团。
      在巴达格里,代表团参观了奴隶贸易博物馆,了解了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在非洲为征服和奴役其他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在阿比库塔镇(有尼日利亚基督教摇篮之称)参观了基督教在尼最早建立的教堂,了解了基督教在尼传播历史和发展现状。尼基督教能够在当地生根发展,首先是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注意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基督教初传入尼日利亚时,利用当地原始信仰,通过传统的占卜活动美化西方传教士,以减少抵触心理;且尼圣公会首位黑人大主教正是曾经被贩卖到英国的奴隶,增加了认同心理。受基督教洗礼后的当地土王,尽管仍沿袭着尼多妻制等特权和旧俗,却每天做基督教礼拜、打英国壁球。其次是积极参与和推动当地社会进步事业。尼基督教界很早参与禁止奴隶贸易和废奴运动,还在当地开办学校、发展教育,扶贫济困,帮助当地人民发展经济,因此受到当地老百姓及上层人士的欢迎。代表团在尼日利亚极端贫困落后的乡村里,看到当地贫困的黑人那样虔诚地信仰着本来是白人文化的外来的基督教,令人感慨。

三、宗教交流是国家全方位外交的重要方面

      宗教对外交流作为民间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可以藉此直接推动彼此宗教间的交往,直接面对外国信众介绍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真实情况,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良好形象,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又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会见外国政要、商界、文化界等名流,特别是通过这些国家的宗教领袖,影响广大信众及被访国政府,宣传我国的对外方针、基本国策及宗教政策,从而服务于我国外交工作大局,推动和深化与被访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nbs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