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宗教信仰 >> 天主教 >> 正文
他们是2009年的中国符号…
他们是2009年的中国符号…
他们是2009年的中国符号…
他们是2009年的中国符号…
他们是2009年的中国符号…
韩各宗教领导人发送201…
陕西高陵意外发现 4000…
盘点09年的文化事件:汉…
盘点09年的文化事件:汉…
盘点09年的文化事件:汉…
最新热门    
 
2009年教宗年圣诞子夜弥撒讲道

时间:2009-12-28 10:54:56  来源:不详
生活的时间。

有些圣经注释者指出牧童们,这些纯朴的平凡人最先前往朝见马槽内的耶稣,与世界的救世主相遇。而代表社会权贵和荣誉的东方贤士们则较迟抵达。圣经注释者接着述说那是相当自然的事情,因为那些牧童就住在附近,他们只需要:“过去”(路2:15),就如我们去拜访我们的邻居一样。而贤士们则住在远方,他们需要长途跋涉到白冷城,同时他们需要被守护和引领。同样的,今天有许多简朴和卑微者与主相临。他们也就是他的邻人,可以轻易地前去见他。但是在今日的世界中,我们许多人都离耶稣基督,这位降生到我们当中的天主很远。我们按照哲理生活,沉溺在俗务缠身的生活当中,它们完全将我们淹没幷将我们带到远离马槽之处。天主必须使尽各种方法激励我们,同时一再地与我们接触,好让我们能够从混乱的思绪和活动中脱离开来,幷寻得归向他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是为我们所有人而设。天主为每个人预备了量身定做的道路指标。他召叫我们每一个人,好让我们都可以说:“我们且往白冷去,到前来与我们相遇的那位天主那里去。”是的,实际上,天主启身朝向我们,单凭我们自己,我们无法到他那里去,那条道路,单靠我们微薄的力量不足以抵达。但是,天主亲自降下,他走向我们,他踏上了较长远的旅程。现在他邀请我们:前来幷且看看我多么爱你们。前来看看我就在这里。拉丁文经文这么写道:让我们到那里去!让我们超越自己!让我们以各种方式走上朝向天主的旅程;不只是通过我们的内心之途,而且也是借着具体的途径,那就是教会的礼仪,为近人的服务,在那里基督等待着我们。

让我们再次直接聆听福音的讯息。牧人们彼此说出他们为什么启程的原因:“让我们去看看这事的发生。”在希腊原文中是这么写的:“让我们去看这发生在我们当中的‘话’。”是的,这就是这个晚上最根本的新意:这‘话’可以被看见。因为它已经成了血肉。无形无像的天主 —因为任何的形象只会贬低,或更好说扭曲天主的存有 —这位天主已在‘那一位’身上成为可见的,也就是天主的肖像,就如保禄宗徒提到的(格后四4; 哥一15)。在耶稣基督的形象中,在他的整个生命和使命中,在他的死亡和复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天主圣言以及生活天主的奥迹。这就是天主的样子。天使告诉牧人们说:“我告诉你们一个记号: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儿,用布包着,躺在马槽里”(路二12;二16)。天主的记号,这个给了牧人们和我们的记号,幷不是令人震撼的奇迹。天主的记号是他的谦卑。天主的记号使自己成为微小的;他成了一个小孩;他让我们触摸他,幷请我们爱他。我们更希望有一个不一样的记号,一个壮观的,一个呈现出天主大能和伟大,令人无法抗拒的记号!可是这个记号召唤我们去接纳信德和爱德,也因此它带给我们希望:这就是天主的样子。他掌握大能,他本身就是良善。他邀请我们肖似他。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允许我们被这个记号所塑造,我们就会相似天主;如果我们学习谦卑,那就是真正的伟大;如果我们放弃暴力而只用真理和爱作为我们的武器 。奥利振,提到了若翰洗者的其中一个教导,看见异教信仰的要素如何从石头这个象征去表达出来:异教信仰是缺乏感情的信仰,这意味着他们的铁石心肠是没有能力去爱,同时也看不到天主的爱。奥利振提到异教者这么说:“缺乏感情和理性,他们已被变成石头和木头”(路廿二9)。而基督却愿意赐给我们一颗血肉的心。当我们看见他,那成为婴孩的天主,我们的心已经被打开。在这神圣之夜的礼仪中,天主以人的形象来到我们当中,好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让我们再次聆听奥利振:“实实在在地,基督曾以血肉来到我们中间,如果他没有进入你的心灵,那对你来说又有什么用呢?让我们祈祷,好让他每一天临于我们,也因此好使我们能说: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二20)”(路廿二3)。

是的,这就是在这神圣的夜晚我们所该当祈求的。诞生在白冷城的主耶稣基督,请来到我们当中!进入我内,我的灵魂内。转变我。更新我。把我和我们从石头和木头转变为活生生的人,让你的爱临于我们,好使这个世界也被改变。阿门。

 (梵蒂冈电台华语部译)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