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 从“流浪汉”到“第三帝国”总理
  • 经济危机
  • 兰斯保卫战
  • 攻占冬宫
  • 德意志风云
  • 米骚动
  • 新经济政策
  • 巴黎和会
  • 青年人的任务
  • 列宁逝世
  • 最新热门    
     
    “国会纵火案”

    党主席席格·季米特洛夫和另外两名保共活动家也遭到逮捕。
      很显然,这是个蓄谋已久的阴谋。
      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德国政局动荡不定。希特勒抓住时机,用盅惑人心的口号煽起一部分德国资产阶级的复仇心理和反对-主义情绪,1933年初,希特勒骗取了资产阶级信任,担任总理,建立了法西斯军事专制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加紧实行自己的侵略战争政策。
      以台尔曼为首的德国-党在德国人民当中威望很高,对法西斯主义斗争也最坚决,成了希特勒的“眼中钉”。为防止-党人在选举中获胜,并进一步控制全国,法西斯分子大造反对-党舆论。“国会纵火案”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9月,纳粹分子宣布在莱比锡法庭公开审理这个案件。开庭的前一天,世界许多新闻工作者和进步律师组成的“国际调查委员会”,公布了大量人证物证,证明被控告的-党人无罪,并提出有根据的怀疑:国会大厦是纳粹党领导人烧的,或是在他们指使下烧的。保加利亚、德国、法国、美国的25名律师还自愿为季米特洛夫辩护,但纳粹帝国法庭不允许被告人自由选择辩护人。于是,季米特洛夫决定自己为自己进行-辩护,与法西斯分子作针锋相对的斗争,戳穿他们的阴谋。开庭第三天,轮到季米特洛夫出庭。他说:“不错,我是一个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不是一个恐怖主义冒险家,不是阴谋家,不是政变的组织者,也不是纵火者……”实际上国会着火那天,季米特洛夫根本不在柏林。
      季米特洛夫慷慨陈辞,严正地驳斥了法西斯分子嫁祸于-党的卑鄙手法。他把法庭变成了讲坛,利用它来阐明-党、-国际的纲领和策略。
      法庭庭长听着这位-宣传家的长篇演讲,觉得他好像变成了法官,是他在掌握着审讯的方向。他慌忙打断季米特洛夫的演讲,拉出了所谓的“纵火犯”卢勃,问道:
      “你跟纵火犯是什么关系?你们是怎样密谋的?”
      季米特洛夫转过身,两眼炯炯有神地盯着卢勃说:“你当众说明,你什么时候见过我?是什么时候认识我的?”
      “我不认识你,也没见过你。”卢勃答道;
      季米特洛夫对着整个法庭朗声说:“问题无疑是很清楚的。在这场审判中,卢勃只不过是被操纵的木偶,可怜的木偶被送交法庭,而操纵者已逃之夭夭。作为一个无辜的被告,尤其是作为一个-党员和-国际的成员,我对立即彻底查清国会纵火案,捉拿真正的元凶,是很感兴趣的。”
      庭长眼看季米特洛夫要把审判引向追查幕后策划者,又立即打断他的话,对他进行威胁。季米特洛夫毫不畏惧,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个对法西斯分子最可怕的问题:“纵火者不是通过通往国会的通道进去的吗?”
      庭长失去了自制,吼叫起来:“这个问题不准讨论!”随即宣布休庭。
      法庭后来又进行了几次审判,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纳粹党头目们发现他们的策划正在失去控制,便决定由纳粹头子戈林到法庭“作证”。
      戈林指手划脚地胡说了半个钟头,季米特洛夫发言,开始反问戈林:“那个荷兰人在起火之前正是在警察宿舍里过的夜,他是怎样潜入国会的呢?应当先从警察和他们的头头中找出纵火犯来。”
      戈林气得高声尖叫:“我不是来让你像法官似地来审问我的,你是早该上断头台的罪犯”。
      戈林的失态表现使法官都感到难为情了,他连忙结束了这场争论。纳粹分子的这一招又告“失灵”。
      在莱比锡审判中,季米特洛夫给了刚刚上台的德国法西斯第一次-道德上的无情打击。由于他的英勇斗争,同时,各国-党、法西斯受害者国际援救委员会和其他反法西斯组织也举行了大规模的声援活动,莱比锡法庭终于被迫无罪释放季米特洛夫等四人,但判处卢勃死刑。“国会纵火案”的“谜底”后来也真相大白。

    [1] [2] 下一页  



      原来,是纳粹党的柏林冲锋队队长带领他的部下,经过通到国会大厦下的一条地下暖气管通道,钻到国会大厦,洒上汽油和易燃化学品,点了火,然后从原路回到戈林的议长府。同时,纳粹冲锋队找到了对放火有癖好的荷兰人卢勃,让他再放了几把火。
      希特勒利用“国会纵火案”控制全国的目的是暂时达到了,从1933年开始,德国开始了公开的战争准备。整个欧洲都笼罩在紧张不安的气氛中。

     

    上一页  [1] [2]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