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 86.“戈登,你投降吧!”
  • 87.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
  • 88.谁炸坏了“缅因号”
  • 89.旅顺争夺战
  • 79.林肯和南北战争
  • 80.加里波第的远征
  • 81.友谊和事业
  • 82.明治维新
  • 83.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 84.天才的发明
  • 最新热门    
     
    90.流血的星期日

    梯洛夫工厂里,气氛也十分紧张。在车间堆放废品的角落里,有十几个工人在商量事情。

    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人说:“厂主已经动手了,开除了我们4个工人,怎么办?”

    好几个人齐声说道:“罢工!不达目的,就不复工!”

    “好,就这样吧!”

    1月3日,普梯洛夫工厂的汽笛长鸣,1.2万工人开始罢工了。彼得堡其他工厂的工人也纷纷起来支持他们。几天之内,罢工人数就达到15万人。

    沙皇政府感到十分震惊,军政要人躲在密室里商量对策。差不多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焦虑的神色,只有宪兵司令祖巴托夫嘴角上露出了一丝狡猾的奸笑。他慢吞吞放下烟头,站起身来说:“诸位,镇静!沙皇陛下已下决心要杀一些人,压压这伙工人的威风。不过,我们现在还不能把军队直接开进工厂。只有这样办……”

    1月8日,一个名叫格奥尔塞·加邦的牧师带着他的一批亲信在工人中间鼓动起来。他对工人们说:“你们明天可以上街举行和平游行,把你们的要求和希望告诉沙皇。沙皇一定会接见你们,倾听你们的声音,满足你们的要求。”他见很多工人都在认真听他讲话,又放大声音说:“仁慈的上帝会保佑你们,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一部分人相信了加邦的鼓动,在请愿书上签了字,准备第二天参加游行。然而布尔什维克党人反对这么做。他们印发传单,号召工人不要参加请愿,因为那样可能招来巨大的危险。工人们没有注意这些,他们被牧师的花言巧语迷惑住了。善良的工人们哪里知道,这个牧师正是祖巴托夫的密探,他是要把工人带到冬宫前面,好让刽子手屠杀。

    就在当天晚上,以沙皇的叔父弗拉基米尔为首的将军们举行了秘密军事会议。会议批准了第二天准备对工人进行残酷屠杀的“作战”计划。弗拉基米尔是个极端残忍的家伙。他说:“治疗灾难的最好药方,就是吊死百把个造反的人。”

    1月9日(公历1月22日)是星期日。这一天清晨,10多万工人带着他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排成长长的队伍,从郊区向年宫进发。游行队伍举着教堂的旗幡、十字架、圣像和沙皇的画像,口里唱着祷歌,完全是一支和平请愿的队伍。

    按照加邦的计划,游行队伍预定在9个地区集合。沙皇的军警早已在集会地点附近设置了重兵,并且将所有的街道和广场都控制起来。当一支游行队伍走到拉尔夫大门的时候,一群骑兵飞驰过来,向人群发射了第一排枪弹。大约有100名工人中弹倒地,大屠杀就这样开始了。在冬宫广场,在亚历山磊罗夫公园,都挤满了赤手穿空拳的游行群众。巴甫罗夫团和谢苗诺夫团的骑兵来回奔驰,不断向人群开枪。枪声和人们的抗议声、恕骂声以及家属们的惨叫声混杂在一起,震响在冬宫的上空,也震醒了受骗的工人们。受伤和牺牲的工人越来越多,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彼得堡的街头,在冬宫广场留下了一具具的尸体。这一天,在整个彼得堡,死伤的游行工人超过了3000人。从此,俄国工人把这一天叫做“流血的星期日”。

    流血使工人们擦亮了眼睛,认清了沙皇的狰狞面目。许多曾经相信沙皇的老工人回到家里,立刻把沙皇的画像取下来一把撕碎,再重重地啋上几脚。年轻的工人更是怒冲冲地说:“沙皇痛打了我们,我们也只好把他痛打一顿。”傍晚,彼香堡的工人们掩埋了同伴的尸体,在交通要道筑起了街垒。他们从警察和军队手里抢夺武器装备自己,并且在街垒上插上了迎风招展的红旗。

    “打倒专制制度!”

    “向沙皇讨还血债!”

    这样的口号迅速传遍了全国。不但工人的罢工更加广泛,连农民也发动起来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了,而且声势越来越大:

    5月,全国有200多个城市的工人大罢工。他们选出了自己的代表,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

    6月,黑海舰队“波将金号”铁甲舰官兵起义,引起了沙皇的极大恐慌。

    10月,全俄形成了-总罢工: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停业,邮电不通,机关瘫痪。

    12月,莫斯科的工人首先开展了装武斗争,各地相继举行了起义。革命达到了高潮。

    1905年,在俄国的大地上,枪声不断,人心沸腾。人们预感到,沙皇制度的寿命不长了。虽然这场革命暂时被镇压了下去,但它为以后的1917年革命做好了准备。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