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 黄帝第二
  • 天瑞第一
  • 道德真经
  • 鬼谷子专集
  • 《道书十二种》简介
  • 《古书隐楼藏书》(节要)
  • 《古书隐楼藏书》简介
  • 《龙门心法》(节要)
  • 《龙门心法》简介
  • 黄帝阴符经
  • 最新热门    
     
    《伍柳仙宗》(节要)

    >

        曰:"心中元神,属无形之火。肾中元炁,属无形之本。心中无形之火神,因眸光专视而得凝于上,则肾中无形之水炁自然薰蒸上腾,与元神交媾而无上下之间隔矣。无形之水火既以交媾于上,则久积纯阳之炁自然团成大药,如火珠之形发露于下矣。如天地氤氲,万物化生者然。盖无形能生有形,自然之理也。古云:'玄黄若也无交媾,怎得阳从坎下飞”? 即此义也。”

        曰:"何为勾引而后生?”

        曰:"双眸之光,乃神中真意之所寄。眸光之所至,真意至焉。真意属土,土乃中宫之黄婆,黄婆即勾引之媒妁也。黄婆勾引于上,则大药自相随而出现于下矣。古云:'中宫胎息号黄婆,'即此义也。"

        曰:"何为静定而后生?”

        曰:"元神因眸光专视,归凝上之木位而得定机,则元炁亦归凝于下之本位而得定机。神炁俱得定机,由是元炁成形,因定而生动。只动于内,生于内矣。古云:“采真铅于不动之中',又云'不定而阳不生',即此义也。"

        曰:“何为息定而后生?”

        曰:“此后天自运之火,亦得定机也。先天元神、元炁因眸光专视而得定机于上下之本位,则后天自运之火亦因神炁之定机而有所归依,自然伏定于炁根,而无上下之远行矣。真息一定,大药自生。真息不定,大药必不生也。古云:'定息采真铅',即此义也。此四说皆以眸光为招摄,故其生意乃尔也。昔丘祖相传一偈云:'金丹大药不难求,日现中田夜守留。水火自交无上下,一团生意在双眸。’旨哉!此偈也。须知大药生时,六根先自震动。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后鹫鸣,身涌鼻搐之类,皆得药之景也。大率采药至于三四日间,则真定将定未定之时,得药六景,即次第而现。若采药至于五六日间,则真意一定,而大药已生矣。故七日之期,亦大概之言耳。佛宗云:'天女献花。'又云:'龙女献珠。'合此宗也。"

        大药过关服食天机第六

        问曰:“《直论》中所谓'大药过关,有五龙捧圣之秘机。'未审是何取义?个中玄妙,恭望详剖。"

        曰:"前辈先师欲明过关秘旨,故借玄帝舍身得造之事以喻言之。所以喻言者,以五乃土数,真息属土,龙乃元神。元神为真意之体,真意为元神之用。体用原不相离,故云五龙捧圣即大药之喻。用意引入药过关,故云五龙捧圣也。其间有过关服食之助功,向巳详言于三次口传之内矣,兹不复可赘。盖以童真与未漏精一度之人,则过关服食之助功,自当应用。若漏精多度,则此助功不复可用。即当行过关服食之正功矣。天机示汝,汝当珍重。今且以大药不生言之:因其多经积累,始得形如火珠,此先天纯阳之炁能生后天真息之火。火药同根而生,故言药不言火,而火即在其中矣。大药发生,不附外体,只内动于炁穴。须知炁穴之下尾闾界地有四道歧路:上通心位,前通阳关,后通尾闾,下通谷道、尾问三窍髓实,呼吸不通。谷道一窍,虚而且通,乃气液皆通之熟路。又,气液皆通乃平日所有之旧事,故《直论》注中有'熟路旧事,四字,即指此言也。尾闾、谷道一实、一虚,故名下鹊桥。尾闾关上夹脊三窍至玉枕三窍与夫鼻上印堂皆髓实填塞,呼吸不通。鼻下二窍虚而且通呼吸往来之径路。印堂、鼻窍,一实一虚,故名上鹊桥。关窍既明,则防危虑险之功尤不可不知也。盖大药将生之时,'先有六根震动之景。六根既已震动,即当六根不漏以遂其生机。大药既生之后,六根即宜迁入中田以化阴神。务先逆运河车而超脱之,尤当六根不漏以襄其转轴。故下用木座抵住谷道,所以使身根不漏也;上用木夹牢封鼻窍,所以使鼻根不漏也;台两眼之光,勿令外视,所以使眼根不漏也;凝两耳之韵,勿令外听,所以使耳根不漏也;唇齿相合,舌抵上腭,所以使舌根不漏也;一念不生,六尘不染,所以使意根不漏也;既能六根不漏,可谓防闲之至密矣。犹未也,方大药之生于炁穴也,流动活泼,自能飞升而上腾于心位。心位不贮,自转向下,由界地而前触夫阳关。阳关已闭,自转动由界地而冲夫尾间。尾闾不通,自必转动,由尾闾而下奔谷道。谷道易开,大药泄出,前功废矣。此下鹊桥之危险也,即丘曹二真人走丹之处。预用木座,状如馒首,覆棉取软,坐抵谷道,其势上耸,不便大药下奔。既为外固之有具矣,又有内固之法焉。大药冲尾闾,不透自转动,而有下奔谷道之势。才见其下奔,即微微轻撮谷道以禁之,斯为内固之至严矣。内外如此固严,自能保全大药,不至下奔于谷道,只附尾闾,遇阻而不动矣。斯时也,若用真意导引,则夫唱随之机。纵导引频频,终难过关,故有善引之正功焉。才见其遇阻不动,即一意不生,凝神不动。动而后引,不可引而使动也。忽又自动冲关,即随其动机,而有两相知之微意轻轻引上,自然度过尾闾而至夹脊关矣。关前三窍,髓阻不通,大药遇阻不动。惟是一念不生,凝神不动,以待其动。忽又自动冲关,即随其动机而有两相知之微意,轻轻引上,自然度过夹脊而至玉枕关矣。关前三窍,髓阻不通,大药遇阻不动。唯是一意不生,凝神不动,以待其动。忽又自动冲关,即随其动机,而有两相知之微意,轻轻引上,自然度过玉枕,直贯顶门。向前引下,至于印堂。印堂髓阻不通,自转动而妄行于鼻下便道之虚窍矣。若非木夹为之关锁,几何而不沦于泄也?泄则前功废矣,此上鹊桥之大危险也。故木夹之用,不可不预为防也。预防有具,则大药不致下驰于鼻窍,只附于印堂,遇阻而不动矣。唯是一意不生,凝神不动,以待共动。忽又自动冲关,即随其动机,而有两相知之微意,轻轻引下,自然度过印堂,降下十二重楼,犹如服食而入于中丹田神室之中,点化阴神,为乾坤交媾。盖通中、下二田,合而为一者也。此过关服食之正功也。昔丘祖偈云:'金丹冲上斡天罡,何患阻桥又阻关?一意不生神不动,六根不漏引循环。'旨哉!此偈也。盖天罡居天之正中,一名天心。在天为天心,在人为真意。大药凭真意之转旋而升降,犹天轮藉天心之斡运而循环,皆一理也。须知用木座抵住谷道,其势已上耸,不使大药下奔。故亦有下不奔谷道者,即不必行轻撮谷道之事,唯用过关之正功而已。然过关正功,其行住之机,唯在顺其自然为要也。佛宗云:'未有常行而不住,亦未有常住而不行。’合此宗也。"

    慧命经(节录)

    正道功夫直论第十一

        华阳曰:下功之时,处于静室。

        静室者。不近闲人之所。恐来搅我之静也。

       身如槁木,

        坐则忘形。

       心似寒灰。

        静则忘心。

       以灵光为用,

        回光近照。

       并性命而同宫。

        以性入于命宫。

       是谓道之首也。

        此言修性而命即在其中,故曰首也。

       且静极而动者,

        且人能到真静之时,内有一机顿发,即非心也;亦非意也,乃丹田之炁动也。五祖曰:"情来",六祖曰:"-心即道心。"学佛之士若不知此动机,乃无下手之处,虽修无益也。

       大道之根苗,

        佛祖知此机来,用法收回丹田,炼成舍利、牟尼,超凡入圣。由此而起,故曰修大道之根苗也。

       造物之主宰。

        且凡夫不知修炼,因此机动无法制之,则心亦动焉,即盂子所谓:“炁亦能动志”者也。如此男女交合,则生人道矣。而万物亦因此机动,雌雄自合,亦生万物。世人因自好色,谓修道者亦是好色,实不知其法也。佛祖专候此机之才动,不等心之转念,以火炼之,以风吹之,外肾自缩,心如凉水,何好色之有乎?焦螟、虱子,岂有色心乎?此乃道之化育天地之真机,自然而然,非有心也。凡圣之变化,总在此顺逆之间耳。

       炁旋窍开,

        且炁者,古人曰物、曰水、曰窥阁事,其名甚众。

        窍即丹田炁穴也。

        开即命门。医书谓两肾中间为命门,误也。此门即在脐下,女人谓之子宫门,正此也。男女泄精,正在此处也。

        慧命之情,喜向乎其外。

        盖慧命乃世尊巧喻之别名,中华所谓元炁者也。

        人自受胎,禀造物主宰之炁而在其内,佛性亦在焉,所谓天命之谓性也。通八脉,与母呼吸相连,口鼻绝无气也。及其田地之时,口罩一遍,八脉不通,元炁内藏。及其年壮,元炁拱关而出,《楞严经》谓之漏尽通矣。窍既开矣,自后其机一发,无路可行,顺此熟路而出。

        余有俗堂弟字道宽,法名原明,久住金山,以得金山之法。后住怀邑勇水庵为方丈。曰掸教原不问此事,似过涵灌,只悟自住,不必究他。余曰:既有走漏,则与凡夫-媾似也。《楞严经》云:"-身,-心、-根不断,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熟砂。必大度道,轮转三途,终不能出。"禅教何得不问也?世尊慧命之道。佛佛相应,祖祖相传。若能自用,则三种-事一炼自断,其中有深旨。

        摄乎其内,

        摄乎,以呼吸摄之。呼吸非意则无主矣,内者,丹田也。绵绵若存,念兹在兹,和合熔化,而为真种之胎源,实为正道之真传矣。

        上文所言摄归之法,此则表时刻温养之功。且命既归源,时时呼吸嘘之,刻刻以意守之。似炉中之火种,烹炁双熔,真种,实为性命双修,久则无中生有。除此之处,尽属旁终无所成也。

        古之曰火化、

        火者,真意也。

        曰和合、

        性命合一。

        曰对斗、

       对者,返观也。斗者,丹田也。

        曰跏趺,

      跏趺者,以真意坐于吾身北方水面入灭,为初关下手之法也。昔商那和修尊者见阿难坐于中流水面,跏趺入灭,三至参求后,阿难付以正法眼藏而为三祖者是也。

       是阐明此道之用也。

        千万般之巧喻,无非性命二物而已矣。

        功到时至,

       且非一朝一夕,日集月累而后,方可望也。又在乎老少勤怠之分耳。时者,非天时之时,即吾身物产之时也。

        无物之中,而物产焉。

        物产心有所知,若兀坐顽空,则当面错过矣。

        斯时不令其顺而逆之,

        物产原是下流顺出,故用意息采之。达摩谓之采取。顺出谓之漏尽通,逆回谓之采取也。

        物既归乎其源,

        源即丹田也。

        则有法轮之妙运。

        后升前降,谓之法轮。

        起阖辟之消息,

        阖辟者,内外呼吸也。外面之呼吸降,则里面之呼吸升之。外面之呼吸升,则里面之呼吸降之。

        徘徊上下,

      徘徊者,活动之意。上即顶也,下即腹也。六祖云:"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者,即此矣。

        立乎天心,

      天心名曰中黄,居于天之正中,一名天罡,一名斗柄。在天为天心,在人为真意中宫。若失真意,犹如臣失君主矣。凡转法轮之时,必以真意坐于中宫,而为车轴之心,使爪之运转矣。

        依乎任督,

      凡转法轮之时,意命必须依乎任督而行。或意行而命不行,或命行而意不行,则不成舍利矣。

        归根复合,

       还于本地也。

        故谓之因候六侯者也。

        采封、升降、淋浴也。

        数足物灵,则有采取过关之诀在焉。

        夫既明前所用功之法,久久行持,窍内满足。一静则天机发动,周身融和快乐,阳物全然不举,故日数足物灵也。

        既灵,即当来运过后三关,归于中宫。其诀最有秘密之妙,不敢言者而放言之矣。

        夫或采而不生者,

        不当采而来者,其物嫩之矣。

        或生而不取者,

       生而不知,则当面错过矣。 是不得诀之真故也。

        此皆末得师传之过矣。

        且欲得诀之真者,又当虚心求师,久久护持,

       盖世之学佛不得其全诀者,皆因已有所知、所能,轻师谩法,故不得其全诀矣。若能虚心恳切,执弟子之礼,行弟子之事,久久真心,护师成道,岂有不得全道者乎?

        培德舍力,

        盖德者道之体、性之用,欲觅师道而不修德,焉得遇之?

        德和道者,如马之羽翰焉,缺一无所用也。力者,财也。古云术法财两施,彼此同成正觉。苟日称修道,分文不舍,沽名钓誉假佛遮身,就有佛道高人,泛而不视矣。

        然后大道有所得也。

        世之学佛者谓坐而有所得,岂不谬也?如刘志略乃坐怀而得,因结交有力,与六祖同借其力也。

        盖出炉之消息,

        炉即丹田也。

        又赖意之静观,物则生焉,

        盖意观者,如来云:"若不知心目所在,则不能降伏尘劳。"

        物之出炉与不出炉,总在乎意之力也。且物又是元炁之喻名耳。

        如来谓之炉中大发。

        此即紫摩光如来之言也。火者,暖也。发者,动也。此是舍利产之景也。

        斯时牟尼露象,

        上文言暖者,乃内景也。象者,外景也。

        不惧不惊,

        或者乍见此景,未得真传,认为外物,而不禁惊讶,则心动神驰,舍利亦散。欲望成道,不亦远乎?

        动而并行,

        命行则意行,命住则意住,故为并行者矣。切防蹊路危险之患。蹊路者,前注于集说矣。

        渡过恒河之渡口,

        恒河者,背骨之髓路也。上下有不通之处,必要真意度过此处,故曰渡口矣。

        由漕溪而上鹫岭,

        漕溪者,即上文髓路也。鹫岭在头之后也。

        达须弥而下重楼,

        须弥。头之顶也。重楼,气喉也。气喉有十二节,故曰重楼也。

        往南华花世界,

        且往者,慧命之采也。昔日法华会上,龙女献珠,往南方,女转男身,成证佛位,即此喻也。

        盖南者,心窍也。心之喜动而不喜静,喜新而不喜旧。时刻迁移,进出无时,莫知其乡。自无始而至今,四生六道,无有休息,所谓人死不知心。今幸得慧命来相制伏,变种性为真性,炼识神为元神。犹如铅之制水一般,则水银死而无驰弄之性矣。若不得此慧命来入心窍,而亦不能自定。纵有所修,无非后天之识性,非先天之性也。先天之性  地之时,落于命中,故曰天命之谓性。学佛者自当惺悟先后之性,若不自惺,终无所成矣。

        坐登佛光宝殿。

        宝殿者,心下一窍也。乃养道胎长定之处也。

        忽然溶溶如谷云,霏霏似春雨。盘旋敛聚于中官,斯谓之结道胎,


        盖舍利登中宫之时,周身如云之腾,似雨之施。百脉冲和,畅于四肢。急将心目左旋右转,四九而定。右旋左转,四六而定。性命盘聚于中宫,结成道胎矣。

        安乐太平之禅定。

        到此无损无失.一得永证,何得不安乐自然,禅定寂静矣?

      勿助勿忘而养,勿寂勿照而温。

        且初结道胎时,后天之息本似于有而不着于有,故曰勿忘。道胎既结,则意在乎其中,寂然不动,又不可随其昏昧,心须常觉常悟,故曰勿照。

        静定之中,忽觉一轮皓月,悬于当中,

       且此月从丹田升于目前。

        留而待之。

        以真意留之。

        一轮红日,升于月中,

        日月合并。

        收而藏之。

        用法收于中藏。

        定静之中,习乎寂灭。

        一念不生。

        有无之场,还乎浑然。

        真性虚无。

        故曰无为者矣。

        空虚之至极矣。

        且大道无穷焉,静极而生乎动。一物上合于道胎,

       盖万物极则还愿,而大道亦然矣。静极生乎动机,有一点纯阳之物,从涌泉自升于中宫,与道胎相亲、相恋、和合,合而为一者矣。

        而法轮之又重转矣。

        且此物既归道胎,则自往下由尾闾上顶,降于中宫,是谓助胎源之至宝矣。

        静而又静,灭而又灭,鼻无出气,手无六脉,则大定矣。

        胎圆炁足,天花乱坠,

       有天花坠则知胎足,无天花坠则胎不足矣。

        则佛子之定念当移而超出三界,

        见此景至,即当移念出走。三界者,下丹田、中宫、顶门谓之三界也。

        是谓如来之出现矣。

        《华严经》云;"世尊从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如来出现"者矣。

        且出定之初,防被外魔之侵挠。

        盖初出定时,恐有诸佛、菩萨来言语。切不可答谈。只提正念,遂出遂入,不可远游矣。

        一轮金光,木是我所有之灵物。取而归之,为化形之妙药。

        且出定之初,万物不可着。只候自身中一轮金光现于空中,将法身近于光前,以法聚光,取于法身内,遂即法身大于凡身。久久乳汁,则凡身立可化为炁矣。恐不得此金光者,则凡身不能化为炁,故有留身之说者,谓此也。又在德行之故耳,此即万古不泄之天机,今则泄矣。

        收而养之,子又生乎其孙。

        且初出定时,原是一身定,久则百干亿化身矣。

        愿备行满之时,隐于深谷,绝迹还虚,合乎妙道。

        功满隐入深山古洞.无人往来之所,几然端坐,炼形化乎炁,神亦还乎虚,形亦虚矣。

        是谓如来末后之事也。

        余愿同志者休误大于口头禅、三昧之外道,认为正道则非正道也。

         ①《仙佛合宗语录》卷6

         ②《天仙正理真论》卷首铁蟾申兆定《伍真人事实及授受源流略》载《重刊道藏辑要》比集。

         ③《伍真人事实及授受源流略》。

         ④见陈撄宁《圆峤真逸诗钞》。

         ⑤《道家养生秘库》。

         ⑥《道家养生秘库》。

         ⑦《道家养生秘库》。

         ⑧《道家养生秘库》。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