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 《长春真人西游记》简介
  • 《孙不二元君法语》
  • 《中华仙学》(节要)
  • 《中华仙学》简介
  • 《道窍谈》(节要)
  • 《道窍谈》简介
  • 《中和集》(节要)
  • 《中和集》简介
  • 《张三丰全集》(节要)
  • 《张三丰全集》简介
  • 最新热门    
     
    《乐育堂语录》(节要) 清·黄元吉

    脑,一力前进,何患不到天仙地位?

    卷之三(节录)

         古云:圣人传火不传药,传药不传火。火侯之说,不过内外呼吸之息尽之,然直指呼吸为火又不是。呼吸风也,火则神也。以风扇火而成药,即以息运神而成丹。故古云:"药不得火不化,火不得风不融。"于此可见火药矣。又日:"药即是火,火即是药。"盖火药之名,无有定论。当其神气合一,坎离相交,而大药生其间,细组腾几,谓之为药,然火即在药中也。及乾坤交会,龙虎金木,混合为一,收敛黄庭,无声无臭。但以一点真意持守,是即以火温养。故炼时谓之为火,火中自有药在也。然只是一个动静而已。动而有形,喻之为药;静而无象,拟之为火。此殆无可名而名,无可状而状者。尔等须知火药二物,是先天一元真气。即中席云:"天命之谓性。"是性在此,命亦在此,大道亦无不在此。学者须以心心相印,庶几有得焉。吾又言外药内药者何?必内药有形,外药可得而采。内药,吾身之元气也。外药,即太虚中之元气也。此殆不增不减,随在自如。但非内照内养有功,必不能招回外来之药。故大集经云:"佛成王觉于欲色二界天中。"即是以元神寂照于中下二田,内之元阳发耀,外之元气自蓬蓬勃勃包裹一身,浑不知天地人我,此殆内外合一,盗得天地灵阳,归还于我形身之内,久之则炼形而化气。所谓神仙无别法,只是此气充满一身内外焉耳。生等即知真药,犹要得真火以锻炼之。以神驭气之归神,不必他本自长生。倘于此有离,神不守舍,即火药失其配偶而旋倾。此以元神采元气,即如夫妇子母之不可离,离则药不就,丹不成矣。夫元神虚也,元气亦虚也。以虚合虚,即是以虚合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只怕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凡息不停,胎息不动,则不能与天为一,难以采天地之灵气矣。若火侯之说,更有说焉。火即神也,侯即息也。要以元神运元息,即绵绵不断,固蒂深根者也。要之此个火侯,必要天然神息,如赤子处于母腹,随母呼吸以为呼吸,自家毫无主焉。斯人真药真,而丹未有不成者也。生等于此思之,大道不难求矣。

    卷之四(节录)

         吾示玄关一窍,是修道人之根本,学者之先务也。不比中下二乘说窍,有形可指,有名可立。尔等须从混沌又混沌,方有丹药底本,神仙根基。起初打坐,必浩浩荡荡,了了灵灵,游心于广漠之乡,运息于虚空之所。然亦不可专在外也,须似内非内,似外非外,庶吾心之气,与天地灵阳之气通矣。到得凝神调息,忽然恍恍惚惚,大于混沌之际,若无著落者然。此即虚极静笃时也,亦即是安身立命处也,于此忽然一觉,现出我未生以前一点真面目来,完完全全,一个太极本体,天地人物与我同根共蒂者。我于此一觉而醒,即以先天一点元阳主宰其间,运起呼吸之神息,招摄归来,不许一丝半点渗漏。顷刻间气机蓬蓬勃勃,直觉天地内外,一气流通贯注,到此性地初圆,谓之性相生。然在后天而论,则为性光见;以先天大道而言,此为精阳生。古云"大道宾宾,太极流精,心包元化,气运洪均",此之谓也。有此精生,我惟顺其呼吸之常,息其神志之恩,收回即放下,放下又收回,即采取先天之精也。于是以此精降入水府之中,以元神勾起乾宫落下一点元气回来,即是以精炼而为气也。若窍初开,即下水府去炼,则为药嫩不可采。若到蓬勃之气,充周已久,气机又散,则为药老不可采。学者多于此少体认,往往空烧空运也。从此精入气中,火降水里,再运天然神息。自阴矫而摄大中宫,与离中之精配合,自然水火既济,神气纽结一团。此须知常守药炉看火侯,但安神息任天然,切不可再向阴矫问津可也,此为要系之嘱。当其神气初交,但觉细组之气,自涌泉穴一路直上,久久温养,"便觉浑身上下气欲冲天,此正当运河车时也。我于是以意引导,凝而不散,犹如筒车之中,有个定心木,于此安隐,不偏不倚,而车自旋转不息矣。然人身一气,原是周流不息,又何俟人引导为哉?不知有生后,此窍已闭塞不通,若不了照而管束之,犹恐游思杂念,参入其中。阳气当升者不升,阴气宜降者不降。升降不定,阴阳失常,则天地不交,而万物不生,造成晦蒙否塞之天也。适至运之上顶,为归云极处,即为阴之初生。降至黄庭归炉封固,奋无踪迹,恍如我前此未动未炼之时一般。是为一周,于此又再养之,若有动时又炼,静而养,动而炼,如此循环不已,基址可筑矣。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