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 《长春真人西游记》简介
  • 《孙不二元君法语》
  • 《中华仙学》(节要)
  • 《中华仙学》简介
  • 《道窍谈》(节要)
  • 《道窍谈》简介
  • 《乐育堂语录》(节要) 清·黄元吉
  • 《乐育堂语录》简介
  • 《道书十二种》(节要)
  • 《孙不二元君法语》简介
  • 最新热门    
     
    《洞玄金玉集》简介

    马丹阳将家事交付三子,跟随王重阳传道。十有三年,纵机阐化,励节苦行,夜则露宿,人怜其寒,他回说:"莫讶三冬不盖被,曾留一点在丹田。”他每天只吃一钵面,誓死赤脚,夏不饮凉,冬不向火。曾题词一首,以咏其志云:“我今誓死环墙内,夏绝凉泉,冬鄙红烟,认正丹炉水火缘。师思欲报勤修养,炼汞烹铅,行满功圆,做个蓬瀛赤脚仙。”他的亲随弟子曹莱记述说:“师文冬夏披一布,懒衣食,粗取足。隆冬雪寒,庵中无火,兼时用冷水,其神气和畅,殊无寒意。如此10年,非腹中有道气,则不能枝捂矣。”①证明马丹阳内功有成,寒暑不侵。


        马丹阳道成之后,神通具足。金玉庵有松树憔悴欲死,马丹阳以真气布之,其松改枝换叶,青翠返苏。有芝阳贫士,两足残废,哀叫不止,马丹阳咒水给他服下,马上行步如飞。栾武功久患风痹,百药不效,马丹阳咒果令其食下,一日顿愈。马丹阳为了感谢师恩,顶结三髻,髻者吉也,代表王重阳之字。


        大定十三年(1183),东华庵有松树10棵,枝叶都变成白色,马丹阳说:“此松之白,殆为我欤。”十二月廿二日,马丹阳与弟子叙谈,只听外面风雷大雨震动,遂东首枕肱而化。这天夜里,酒税监郭复中听见有人叩门,起来去看,乃是马丹阳。索笔书颂云:“长年六十一,在世无人识。烈雷吼一声,浩浩随风逸。”掷笔而出,说:“吾闻北人能崇儒好道,将归东海之滨,以观其盛焉。”到了早晨,听说马丹阳已逝,方悟所见为阳神。马丹阳著有《金玉集》、《渐悟集》、《精微集》及《分梨十化》、《三宝》、《语录》等集。开创全真道教遇仙派。


        秦志安《金莲正宗记》赞曰:“首遇重阳先生,明九转。十度分梨,暗传消息;六回赐芋,别有机关。通一气未生之前,指五行不到之处。斡开玉户,透入金门。灿日月于壶中,聚云霞于鼎内。屣脱半州之产,顶分三髻之髯。数十年卧雪眠霜,几万里游山涉水。七朵金莲,最先放彻;五篇秘语,独自传来。霹雳一声,不负红霞之约;因缘万劫,还归碧落之游。启迪全真,发挥玄教者也。”将马丹阳尊为北七真之首位。


    2、《金玉集》内容大要


       《金玉集》凡收马丹阳所做诗词900余首,按体裁分辑。皆为马丹阳入道之后所作,反映出马丹阳弃家入道在山东、陕西修道传教之情况及其宗教思想。多赠答、奉和、述还、记事;论道之作。大部分诗词作于王重阳羽化,弟子送葬进入陕西之后。如有题云:“予在终南,居于环堵, 腿赤脚,并无火烛相,仅六年矣。”又有《出环堵》、《入环堵》、《上街求乞》、《赴道会》、《行斋醮》等诗,皆可见其行道情状。


        赠答之作,居集中大半,所赠者除黄冠、女冠外,且多儒士、官吏、医者、商人、铁匠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其内容皆为宣扬全真教旨,教人思悟人生短暂,看破功名利禄。离酒色财气,舍爱弃家,学道求仙。如《劝世》谓:“修仙易,养家难。”《赠铁李先生》云:“火烧疮,汗滴血,万苦千辛,何时是彻?马风风诱引回头,向道门中休歇。”回答《道友问在家能修行否》曰:“欲求家道两全美、怎悟寂寥一着甘。”诗中论述全真象风,如:“小童问道道无言,清静能持自妙玄。凭此家风常保守,自然有分做神仙。”


        所述修仙之道,以无为为宗,以见性与内丹为主。言见性,以清静为要,谓:“清心境,常莹彻,照破万缘,无灭,这本来一点元明,便朗如秋月。"言内丹,以真修实证为要,如述炼丹之内景云:“顶中彩霞流,眼中光明流,耳中冲和流,鼻中玉柱流,口中甘津流,脐下黄河倒卷流。”


        又多提倡去嗔忍辱,安贫抱朴,如《忍忍忍》云:“刃下挑心,心头插刃,认来堪作良因。无明降住,有辱不生填。”《戒华丽》云,“竹篱茅舍,柴门支碎,更衣装纸袄麻衣,是道家活计。”亦倡慈悲济度,如《自戒》有设粥词多首,有云:“风刀雪剑三冬苦,当恤贫儿,身上无衣,口里无餐,常抱饥,忒孤栖。”倡三教和同,奉劝僧道互毁者“各休返倒”。此皆王重阳早期提倡全真道之思想。此集之中有名句“不用人间造孽钱”,常被后人引用。


       ①《丹阳真二人语录》。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