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 《洞玄金玉集》简介
  • 《云光集》(节要)
  • 《中华仙学》(节要)
  • 《中华仙学》简介
  • 《道窍谈》(节要)
  • 《道窍谈》简介
  • 《乐育堂语录》(节要) 清·黄元吉
  • 《乐育堂语录》简介
  • 《道书十二种》(节要)
  • 《孙不二元君法语》简介
  • 最新热门    
     
    《云光集》简介

    样炼形九年,功入大妙。

       道成之后,王处一大著灵异。度人逐鬼,踣盗碎石,出神入梦,烹鸡降鹤,召雨撼峰,起死嘘枯,不可尽述。

      大定二十七年(1187),金世宗召其赴阙,应试其术,隆礼加遇。二十八年二月,复召至阙,为其修建修真观,赐金书篆额。是月他还主持万春节斋醮大典。八月,得旨而归,赐以金帛巨这万,婉辞不受。据说当时嫉妒他的人,给他鸩酒饮之,王处一坦然喝下,回去之后,坐入水中,水沸而不死。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七月,又应诏见于便殿。章宗问他养生之道,王处一以无为清静、少私寡欲称之。又问性命之理,回答云内丹之说,以心运气,是皆无为自然、斡旋造化、玄元至道,不为而成者也。上曰:“非肤所得而议。”又问治国及边境事,所对莫不允合上心。章宗又问:“先生凡有所间而必知之,何也?”回答“偶然尔。”上曰:“勿让,联愿闻之。”王处一答云:“镜明犹能鉴万物,而况天地之鉴,无幽不烛,何物可得而逃?所谓天地之鉴,自己灵明之妙也。"上叹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其兆必先,先生之谓也。”泰和三年(1203),章宗命其于毫州太清宫主持普天大醮。七年(1207),元妃赠《玄都宝藏》一部,送置圣水玉虚观。


       东牟有位叫迟余的人,对王处一甚为尊崇。一天,忽然中风,百医难疗,卧床不起。王处一甚为伶悯,令其煮青鱼50条,以饼卷之而食。吃饱之后,马上下地,行步如飞,人皆惊奇。王处一在宁海之时,有两个凶徒想害他,准备好棍棒邀他吃酒,想要把他灌醉,然后行凶。没有想到酒还没有吃醉,两个人先互相殴打起来,其中一个被另外一个打死了,围观的人担心这回都要吃官司了。王处一大呼一声:“东岳不得收!”被打死的人又醒了过来。后到济阳县,来求人道的人很多,王处一提笔写下“贼人”两字,忽然厉声言道:“有贼!”众人出门去看,果见有许多人执兵器,惊惶逃窜。在圣水洞前,有数女高的巨石。斜出欲坠,游人害怕,众人商量除去此石。用锤凿了数日,毁了许多工具,还是不动分毫。王处一见到,用锤击了三下,只听声若雷霆,大石已坠。

       宣宗贞祜五年丁丑(1217)四月甘三日,有五色云气自东南而来。王处一告诉门人说:“三日已前,众圣皆至。”言毕,焚香朝礼十方,索笔书颂云:“跃出乾坤造化权,神光晃朗遍诸天。飘飘鹤驭超三界,喜爱金书玉帝宣。”落笔而耻,奄然返真。享年76岁。有诗歌之作《清真集》、《云光集》及《灵异录》传世。王处一开创全真嵛山派。

       秦志安《金莲正宗记》赞曰:“炼精玉阳,韬光圣水,竹伞柄中,暗传名号,铁查山下,多下功夫。三冬抱雪以安眠,九夏迎阳而伫立。故能混南北而归一处,媾东西而灭彭。累遭仙圣之传言,四感帝王之降诏。……跃出乾坤之造化,斡回日月之机关。席下门徒,亲度者数千百众;平生手段,共传出三十六端。故能受玉帝之宣,赴金莲之会也。”

    2、《云光集》内容大要

       《云光集》共收诗词歌颂六百余首,前一卷为诗,后一卷为词。大多为赠答之作,也有述怀、记事、答弟子问等诗。大旨皆为宣扬全真教义,劝人看破世间一切,归向清静无为。其赠答对象有太守、将军、巡检、县令、押司等文武官员,解元、殿试等士子,及卜者、船户、店户、酒监、村翁、择子、道士、女冠等社会各阶层人物,可见全真派之广泛影响。凡劝人,皆诫之以归玄修道。教法则以内丹为主,谓神炁混合、三田反复、三华聚顶,则“虚无元炁结神丹可臻形神俱妙,性命双全。又多言悟性了心。有云:“认得元初一点灵,无修无作了无生。论述心佳多与内丹融合如云:“铅玉汞,真三宝,满朝元,因了心。”亦主张断绝酒色财气,妄情恩爱,并阐述柔弱谦下之旨。

       篇中有《承安丁巳受第三宣》、《泰和辛金诏赴毫州做普天大醮赠众》(卷一)、《大定丁未答皇亲见召》(卷四)等诗,反映出王处一见重于金廷之情况。又有斋醮诗多首,具见当时全真道宗教活动之一瞥。

       篇中有一组诗题目分别为《游行》、《传善》、《通光》、《悟真》、《辨道》、 《顺化》、《归真》、《救生》、《养道》、《达本》、《得物》,既宣扬教义,又论述修炼方法,是所谓见性了道之语,可作《云光集》全书之缩影。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