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 《西升经》简介
  • 《心印经》
  • 《心印经》简介
  • 《清净经》
  • 《清净经》简介
  • 《南华真经》(节要)
  • 最新热门    
     
    《南华真经》简介

    都主张此说。这一点历来学者们聚讼难决,但总的来说,《南华经》一书不失为同一学术体系下的产物。

        《南华经》现存内篇为《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
    符》、《大宗师》《应帝王》等7篇,外篇为《骈拇》、《马蹄》、《肢箧》、《在宥》、《天地》、《天运》、《天道》、《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等15篇,杂篇为《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等11篇。

       3、《庄子》与《老子》

       庄子的学说,基本上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史记·庄子传》说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又说他著书的目的也在于“明老子之术”。老子的学说经过庄子的进一步敷演发挥,显得更为具体、形象而活泼。如讲述老子之“道”,《庄子·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这和老子所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二者所论一致。

       4、《南华经》的神仙思想

       庄子不同于老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发挥了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成为神仙思想。使“道”与“仙”联姻,为后世道家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化,提供了有利契机。如他在《逍遥游》篇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是古代文献中对于神仙的早期描述。此外,《南华经》(《庄子》)书中多次谈到道家的修养工夫,如坐忘、听息、吐纳、周天、导引、守一、心斋等。他在《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陈撄宁评曰:“若是众人,其息固仍以喉而不以踵也。……庄子所谓真人之息,是指内呼吸而言,不是两鼻孔的呼吸。”庄子在《在宥》篇中借用文成子教黄帝之言,论述长生之道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阳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将士。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示尝衰。”陈撄宁评曰:“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和盘托出,玄妙无伦。凡后世丹经所言,炼已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 又说:“此数语抵得几百部道书,苟能照之施行,亦未尝不是极好的方法,极灵的口诀。”以上说明,庄子的神仙思想和境界描述,在道教修持中占有极其崇高的位置。

       5、《南华经》的流传

       在西汉初期,当时研究黄老之学的人只重《老子》而忽视《庄子》。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仅见《老子》,即为一证。直到汉成帝时(前32-前7),严遵始以“以老庄”并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说他:“依老子、严周(庄周)之旨,著书十余万言。“继严遵之学的是扬雄和班嗣,扬雄是他的弟子,班嗣则是扬雄的朋友,《前汉书·叙传》说:“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庄)之术”。这就是庄周学说流传的开始。魏晋时期,玄谈之风大盛,当时名士以《老》、《庄》、《易》为三玄。魏正始年间(240-248)的何晏、王弼更是推崇老庄学说,《晋书·王弼传》说:“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庄周的学说,从此大行。到两晋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此时道教的著名人物葛洪所撰《抱朴子内篇》,第一篇就是《畅玄》。他所说的“玄”,其实就是老、庄所说的“道”,不过他更接近庄子所说的与仙结合的“道”,而且更加具体的将“仙”和“道”联系在一起。他说,第一等通玄道的人,可以“乘流光,策飞景,凌门虚,贯涵溶。出乎无上,入乎无下。……逍遥恍惚之中,倘佯仿佛之表,咽九华于云端,咀六气于丹霞,徘徊茫昧,翱翔希微。”次一等的“则能肥遁勿用,颐光山林,……动息知止,无往不足,……吟啸苍崖之间,怡颜丰柯之下,养浩然之气于蓬筚之中,与浑成等其自然,与造化均其符契,泰尔有余欢于无为之场,忻然齐贵贱于不争之地,含醇守权,无欲无忧。”这里所说第一等通玄道的人,实际上就是庄周所描写的“藐姑射山之神人”,第二等通玄道的人,则完全是《南华经》中所谓“真人”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两晋道教和玄学的关系,也可以说明庄周思想给予当时道教的影响。后来的道教人物有不少均重视《庄子》,如唐代道士成玄英、孙思邈、李含光、宋代道士陈景元、褚伯秀等人,他们都曾注过《南华经》。在唐代崇玄馆中,《庄子》和《老子》、《列子》、《文子》都是生徒们的必修课本。玄宗天宝元年(742),敕封道家庄、列、文、庚四子为真人,其书为真经。庄子封号“南华真人”,其书称《南华真经》。所以《南华真经》在道教中的地位,一直被视为仅亚于《道德真经》的一部圣典。到了清代,道教全真派丛林每逢戊日,定要讲习《道德》、《南华》、《文始》、《谭子》、《黄庭》等经。

       6、《南华经》的著名注本

      《南华经》注本,最早为晋司马彪本,为21卷,52篇。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内篇7,外篇28,杂篇14,解说3。它的篇数和《汉志》所说“庄子五十二篇”数字相符,所以司马彪本为《南华经》的最早注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可惜其书早已散佚,现在仅存辑本。现存《南华经》最早的注本是晋郭象本,它的篇数为33,即前面所说现有《南华经》的实在篇数。据《世说新语》说,此本并非郭象的劳动果实。原来向秀曾为《庄子》解义,只是《秋水》、《至乐》2篇还没有来得及注完就去世了。郭象看到向秀的注本尚未见世,便将它窃为己注了。郭象注本,认为万物自生自灭,不依赖于任何条件变化发展,因而是“独化”的,万物自足其性,人亦自足其性。“圣人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论在朝在野,都知于圣人之“性”。那么入世就等于出世,名教也就是自然。把儒家的纲常名教与道家的无为自然合为一体,为玄学奠定了作为魏晋时代统治思想的基础。历代注《南华经》的人很多,但都以郭本为宗。此后《南华经》注本中,成玄英的《南华真经疏》也较有影响。他认为《南华真经》主旨是:“申通告之深根据,述重玄之妙旨。”从“重玄”的基本观点出发,对于一切矛盾对立双方都加以否认,无是无非,“彼此俱空,是非两幼”。人欲求道,也应从此入手,“怀道抱德,虚心忘谈”,“身心俱遣,物我兼忘”,“凭几坐忘”,才有可能成仙。可见成玄英在向秀、郭象《庄子注》的基础上加入了道教神仙思想,把道家的哲学著作变成了道教的神学经典。

       7、《南华经》注家

       明《正统道藏》列《南华真经》于洞神部本文类,该部玉诀类收有南华真给注疏12种,注者分别为郭象、成玄英、陈景元、贾善翔、王雱、林希逸、褚伯秀、吴澄、罗勉道、焦闳等人。《藏外道书》收有《庄子》注本10种,注者分别有吴峻、陆西星、程以宁、归有光、方以智、陈寿昌、俞樾、杨仁山、胡朴安等人。

       8、《南华经》亡佚篇目

      至于《南华经》所亡佚的19篇,除解说3篇外,还有16篇,其中有篇目可考者9篇,据关锋考证,认为是《阏奕》、《意修》、《危言》《游凫》、《子胥》(《释文·序录》)、《惠施》(《北齐书·杜弼传》)、《畏垒虚》(《史记·老庄列传》)、《马捶》(《南史、文学传》)、《淮南王庄子要略》(清人俞正燮《癸已类稿》)等篇。近人马叙伦的《庄子佚文》还辑有《阏奕》、《游凫》、《子胥》等篇佚文。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